-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湘教版选修5《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word教案.doc
1.3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导致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破坏的人为因素及其后果。
2.知道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并能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说明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之的关系。
3.掌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人为因素及其严重后果。
4.了解人类大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从而警醒人们注意自己的行为。 5.注意区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工程活动导致的自然灾害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人类不合
2.通过讨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诱发自然灾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教会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通过“洪峰流量与洪水水位”、“水库坝高和诱震概率”表格数据资料和图片等信息的呈现,培养学生解读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类滥砍乱伐导致土地荒漠化,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向环境乱排乱放废弃物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进而诱发自然灾害的学习,使学生认
2.通过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和辩论等形式来呈现知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
3.通过对人类工程建设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的学习,教会学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发展观、环境观,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全球各国共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教学点教学媒体【新课导入】天、地、人三大系统共同作用于我们所生活的地理环境。他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具有整体性,同样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而在三者之间,变化最频繁的就是人类,时刻在影响着天地的变化。马克思说过:“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干预自然、改造自然
【板书】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案例一】伊甸园是《圣经》故事中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生活的家园。后来,他们由于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上帝还派天使把守通道,再也不让后人重新找到它。伊甸园从此消失了。我们的家园曾经是人类史上的伊甸园,它就是位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几千年前,那里风调雨顺,土壤肥沃,森林茂密,草原油绿,是世界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举世闻名的古国巴比伦就诞生在那里。但是由于人们为了得到更多的耕地,过度砍伐了森林,结果失去了积聚水分的地方,连绵不断的沃野变成了荒芜的不毛之地。我们的伊甸园成了寸草不生的茫茫沙漠。丰沛的雨水不见了,肥沃的土壤刮走了,繁茂的植物枯萎了,这里的动物迁走了,灿烂的文明湮灭了,人类的“伊甸园”消失了。如今的这里成了挖掘史前文物、考察古代文明的地方,来自世界各地的考古专家,骑着骆驼,出没在沙漠,寻找被黄沙淹没的座座古城。
【讨论】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的伊甸园成了寸草不生的茫茫沙漠”?人类砍伐森林、开垦草原是为了获得木材和土地,生存发展,乱垦滥伐,过度放牧,不适当的旱作农业,使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了土壤的风蚀和雨蚀的速度,导致了土地荒漠化,使土壤保水、蓄水能力降低,干旱时加剧旱情,暴雨时,形成山洪,泥沙淤积河道、湖泊,增加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题。
【结论】人类活动造成了生态破坏,诱发了自然灾害。
【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位于洞庭湖入口的岳阳城陵矶水文站获得的水文资料表明,由于淤积和洞庭湖湖区围垦,在大体相同的洪峰流量下,20世纪80年代的水位比50年代的水位高出2米以上,洪水威胁因此明显增大。
城陵矶水文站洪峰流量变化与洪水水位增长
年份 洪峰流量(立方米/秒) 相应水位(米) 1954 43400 34.55 1956 29800 29.97 1966 29700 30.57 1974 29800 32.51 1982 29100 33.65 1998 28800 35.94 1.根据上表资料,绘制城陵矶洪峰流量变化与洪水水位增长关系图。
2.说一说洪峰流量与水位的关系。
【点拨】1.图略(横坐标为年份,双纵坐标左轴为洪峰流量,右轴为相应水位,描点即可)2.洪峰流量减小而水位却上升。说明河道、湖泊淤积使河道湖泊调峰能力下降。18世纪兴起的产业革命,使人类文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曾经给人类带来希望和欣喜。然而,随着工业化速度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灾害事件层出不穷。科技发展,工业文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5湘教版必修三1.3《区域发展差异》(第1课时)word学案.doc
- 2015湘教版必修三1.3《区域发展差异》(第2课时)word学案.doc
- 2015湘教版必修三1.4《区域经济联系》word教案.doc
- 2015湘教版必修三1.4《区域经济联系》word教案2.doc
- 2015湘教版必修三1.4《区域经济联系》(第1课时)word学案.doc
- 2015湘教版必修三1.4《区域经济联系》(第2课时)word学案.doc
- 2015湘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word学案.doc
- 2015湘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word教案.doc
- 2015湘教版必修三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word教案1.doc
- 2015湘教版必修三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word教案2.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