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者,名日平人。”据此可知,人迎寸口四个部位的平脉应该是:“应四时”、“上下相应”、“大小
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
关于病人的人迎、寸口脉,《素问·阴阳别论》云:“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王冰注云:“胃
脘之阳,谓人迎之气也。察其气脉动静小大与脉口应否也。胃为水谷之海,故候其气而知病处。”比
较脉的动静大小而找到病处,是《内经》多个诊脉法的基本方法。如《素问·三部九候论》云:“何
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日: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
独陷下者病。”又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
明,四盛已上为格阳。”按照王冰的注释,时脏脉也不例外,要比较人迎、寸口上、下、左、右四个
部位的脉象,找到四个脉当中与众不同的脉,综合分析、辨别其形态、胃气多少、太过不及,即脏腑
病脉。
如病脉出现在寸口,为三阴经(五脏)之病;出现在人迎,为三阳经(六腑)之病,所谓“三阳在头,
三阴在手”(《素问·阴阳别论》)。如弦则肝胆病,钩则心小肠病,缓则脾胃病,毛则肺大肠病,
石则肾膀胱病。还要分清病脉“胃气”的多少和太过、不及,以判断疾病的轻重、病在内还是病在外。
如少胃气的弦脉独大,出现在人迎,则胆病;在寸口,则肝病。
五、结语
《内经》时脏脉是一种古老的诊法,目前在临床很少应用,但其理论意义十分深远。如果将时脏
脉应用到临床治疗并加以推广,必将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本文仅是以《内经》经文为基础的理论研究,
希望对中医临床的发展做出贡献,这需要继续深入讨论和研究,并得到现代科学和临床实践的验证。
参考文献
[1]杨传绪,从生命节律看《内经》“时脏脉”的科学性.辽宁中医杂志。1983,(4):1-5
【2]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上下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3]张年顺,宋乃光.中医时间医学(第1版).一t-海:J二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1
浅论 “火郁’’证
辛瑛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火证”是临床上很常见的证候,许多医家和文献都对“火证”的病因证治进行了论述,对指导
临床治疗裨益颇多。如有论述说:大体五行各一,惟火有--;君火属于心脏,相火寄于肝肾,潜藏则
温养百骸,固人寿命,发动则煎熬阴液,伤伐元气,阴虚则病,阴绝则死。《素问·至真要大论》病
机十九条关于属火者就有五条:“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傈,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
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有的医家甚
至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气腰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和“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诸条也认为是火证,认为“诸风掉眩”之症为肝火之动也;“诸气胰郁”之症为肺火之升
也; “诸湿肿满”之症为脾火之胜也;“诸痛痒疮”之症为心火之用也。认为凡“动”皆属火,气郁
·-——46—-——
《内经》理论探讨
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脾;思虑则火起于心;房劳则火起于肾.此五脏所动之火也。除了五脏之
火证外,还有关于六腑之火的论述,如“牙痛龈宣,腮颊颐肿,为胃火动;目黄口苦,坐卧不宁,为
胆火动;舌疮咽痛,便秘不通,为大肠火动;癃闭淋沥,赤白浊带,为小肠火动;小腹作痛,小便不
利,为膀胱火动;头晕体倦,手足心热,为三焦所动”。更有金代刘完素在系统研究《内经》中的运
气学说和病机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主火论”为主的学术思想,倡“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
极皆为热甚”之说。从上所述可见火邪为病之广泛。
火证在临床上由于病因不同、火邪所发之脏腑不同,所以形成了十分复杂的证候,在分类时,南
于所依角度不同.所以有多种方法,如按邪正来分,有实火虚火;从脏腑来分,有五脏火、六腑火;
以症状来分。则更为复杂,如“郁火”、“燎面”、“火狂”、‘!火痛”、“热厥”、“吐衄”、“火
痞”、“火中”、“痰火”等。以下仅选“火郁”为例,探讨其病因证治,以期对火证进行更广泛、
更深入地研究。
一、火郁证形成的原因和主要症状
中医学有“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化火”之说,均为中医学对“气”与“火”之间关系之术语,
而“有余”与“郁”则又是言由气化火之意。此处之“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