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专题PPT课件.ppt
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 第1讲 从“站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历史背景: (1)1917年,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武装起义,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苏维埃政权,俄国退出一战。 (2)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国的武装干涉。 (3)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经济政治困难。 2.目的及特点: (1)目的:应付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巩固苏维埃政权。 (2)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3.主要内容: (1)实行余粮收集制。 (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3)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4)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 4.影响: (1)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反映出布尔什维克党主观上存在着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愿望。 (3)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的政治、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 5.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政府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取得了反对内外敌人的胜利。但它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不符合俄国落后的生产力。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与目的: (1)背景:苏维埃急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频繁暴动;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目的: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21年,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2.主要内容: (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2)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3)贸易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3.实质: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的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4.评价: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经济形势的作用。到1925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了。 (2)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3)新经济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俄共和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对实施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又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三、“斯大林模式” 1.苏联的建立: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2.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1)方针的制定: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领导人认为,为了确保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组织和调节全国的产品生产、分配和流通;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的要求,为它提供资金。1928年起,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终止。 (2)工业化的建设成就: ①“一五”(1928~1932),农业国变成工业—农业国。 ②“二五”(1932~1937),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农业集体化运动: (1)历史背景:工业的发展使粮食供应出现困难。斯大林认为,摆脱粮食供应困难的出路,就是尽快地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苏联的农业政策于是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 (2)推行过程: ①20世纪30年代初,在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各地农村出现集体化浪潮。 ②1932年被宣布为“完成全盘集体化的一年”。 ③1937年底,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3)存在问题:对小农改造缺乏经验,强制措施的推行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伤害,农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致使苏联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地按比例发展。 4.“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形成原因: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威胁,内部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斯大林个人因素也起到了某种作用。 (2)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的通过,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3)基本特征: ①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 ②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个人专政,民主法制被忽视,缺少群众监督,个人崇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5届高考化学二轮专题三《溶液组成的计量及其应用》(word版含解析).doc
- 2015届高考化学二轮专题九《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通关复习.doc
- 2015届高考化学二轮专题九《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word版含解析).doc
- 2015届高考化学二轮专题二《化学用语及常用计量》通关复习.doc
- 2015届高考化学二轮专题二《化学用语及常用计量》(word版含解析).doc
- 2015届高考化学二轮专题五《离子反应》通关复习.doc
- 2015届高考化学二轮专题五《离子反应》(word版含解析).doc
- 2015届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八《电化学》通关复习.doc
- 2015届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八《电化学》(word版含解析).doc
- 2015届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六《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通关复习.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