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山西教师招聘之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docVIP

2015年山西教师招聘之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年山西教师招聘之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doc

2015年山西教师招聘之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同时,作为幼儿教育一部分的幼儿性别教育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作为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生物体,既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人的性别既是一个生物意义上的概念又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概念。即人的性别可分为生物意义上的性别(sex)和社会意义上的性别(gender),所谓的生物意义上的性别也就是人的自然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上所存在的差异;社会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构建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性别差异,是个体在自身生理特征的基础生,在一定社会文化的两性规范影响下形成的性格、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上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所构成的行为模式。 心理学上认为,性别心理发展是从三岁至成年期的,因此,幼儿期是幼儿掌握性别概念(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形成良好的性别偏好和性别角色的初始阶段和关键期,这一时期幼儿能否掌握正确的性别概念、形成良好的性别偏好和性别角色关系到个体人格的形成,影响着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日后正常的恋爱、婚姻、家庭和工作等各个方面。对幼儿实施怎样的性别教育一直是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随着传统性别教育(单性化教育)的不足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显现以及社会发展对教育培养人才规格的新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提出了一种幼儿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中公资深讲师侯文侠将就目前人们在幼儿性别教育中探索出的一种新模式——双性化教育的有关问题:双性化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双性化教育实施的目的、双性化教育实施的意义、双性化教育实施的途径、双性化教育实施的策略、双性化教育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几方面对这一幼儿性别教育的新模式进行论述以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理解双性化教育。 一、双性化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在对幼儿实施性别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人们不断地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实施幼儿性别教育的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在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及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人们探索出一种适宜的、理想的幼儿性别教育模式——双性化教育。 (一)双性化教育的概念 双性化教育又称男女双性化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在摒弃传统的绝对化的单性化教育之后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宗旨在培养个体的双性化人格即男女双性化,指同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所谓双性化教育是指在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时,教育者持有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期待,使男女两种性别的发展不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注重吸收异性的优秀特征,发展成为具有双性化性别角色的人。它的设计者认为在教育孩子时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只会限制孩子智力、个性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双性化教育产生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末,“双性化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理念在美国开始流行,它的产生是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变化、社会文化的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双性化教育的产生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共同发展的结果。随着生产的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家庭管理的民主化、人文化,越来越多的两性开始从事过去只有异性才从事的职业。建立在生理差异基础之上的传统社会分工逐渐模糊,使得传统的性别角色差异日渐缩小。从而为双性化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同时发展的实践要求越来越多的两性不能再受单性化的束缚而应该具有“双性化人格”。 其次,传统单性化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日益暴露出的不足是双性化教育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单性化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女性可能缺乏独立性、上进心和独立的精神;男性可能粗狂、勇猛而缺少平和细腻的气质。这种人才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的处理、自我情绪的调控等方面表现的较差。在当前经济繁荣发展、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生存压力剧增的社会环境中,单性化教育培养的人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单性化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各方面素质的要求。 (三)双性化教育产生的理论基础 “双性化教育”产生源于“双性化人格”理论的提出,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是此理论的萌芽。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阿尼玛”(anima)(男性身上的女性特质)和阿尼玛斯(animas)(女性身上的男性特质)理论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说明了人类天生具有双性化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双性化教育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支持。 1964年,罗西第一次正式提出“双性化教育”这一新概念。传统的性别角色理论认为男女的性别角色是对抗的、互不相容的,罗西认为这种传统的性别角色单维的观点不够全面。罗西的性别双性化理论认为个体可以同时拥有传统男性和传统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最适合的性别角色模式是双性化的,所谓的“双性化”是指每个人都有可能具有或多或少传统上认为的

文档评论(0)

182****246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