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8卷 第 1期 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Vo1.28 No.1
2015年 1月 JournalofYanta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Edition) Jan.2015
庄 、血.手it辟杨墨新探
兼论儒道身体观之差异
石 超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与近代西方哲学的意识性取向不同,中国古代哲学始终以修身为本。对该论断的佐证,
在先秦儒道两家文献中比比皆是。单就身体本身来说 ,道家身体观将其视为 “道”之直接体现,故主张
“顺性命之情”、“安时而处顺”;儒家身体观视其为人文化成之展示场 ,故主张 “克 己复礼”、“修己以
敬”。有趣的是,儒道旨趣虽然不同,但在成书时代接近的 《庄子》、《孟子》中,皆有 “辟杨墨”之文字被保
存下来 ,所论皆与身体之对待相关。以此为切入点,可以窥见两家身体观之差异与各 自特点。
[关键词]身体观;孟子;庄子;辟杨墨
[中图分类号]B222;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94(2015)0143013-06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3951/j.cnki.issnl002—3194.2015.O1.002
孔子殁后,儒家受到各方挑战。鉴于此,孟 “走破脚跟 ”@也在所不惜。不难看出,二者恰
子举起 “辟杨墨”之大旗 。在他看来,除孔子创 好构成相互抵牾的两个极端。与之相反,孟子
立的儒学外,一切与其学理相背、相异的学说都 则持 “执中为近之”的态度。 “执中”,即执 “一
应归入异端并予以驳斥、肃清。其中,尤以杨朱 毛不拔”与 “摩顶放踵”之中,正是 “身体发肤”,
“为我”与墨翟 “兼爱”为最。孟子 日:“杨子取 “不敢毁伤”之身体观。⑨可见,面对珍视与轻视
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 身体的两个极端,儒家表现出 “执中”的态度。
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 中,执 中为近 表面上看,此说与杨墨皆相抵牾 ,然而有趣 的
之。”据此可知,杨朱珍爱身体,即便以 “利天 是,古儒亦有 “全受全归”之主张,其 “守身”之
下”诱之,亦 “不拔”其 “胫”上 “一毛”;墨翟舍 宗 旨与杨朱 “不拔一毛”颇可相通,只是程度不
己为人,若能 “利天下”,即便 “摩秃其顶”, 同。而且,孟子还指出:“逃墨必归于杨,逃杨
[收稿 日期]2014—09—16
[作者简介]石超(1985一 ),男,内蒙古包头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与身体哲学。
① 《孟子正义》卷二十七 《尽心章句上》,北京 :中华书局,1987年,下册第 915—918页。
② 《韩非子 ·显学》:“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 ,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轻物重生之士也。”按 “胫”指小腿。
见 《韩非子集解》卷十九 《显学》,北京 :中华书局 ,1998年,第459页。
③ 《孟子正义》引赵岐注,《孟子正义》卷二十七 《尽心章句上》,下册第916页。
④ 《孟子译注》杨伯峻译解 ,《孟子译注 ·尽心章句上》,北京:中华书局 ,1960年,第313页。
⑤ 《孝经注疏》卷一 《开宗明义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4页。
14 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8卷
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 已矣。”①该论点,明确 用之言”多为 “旁枝之道”,而 “非天下之至正”。
表达了 “杨近墨远”的判教立场 。而孟子这种 但是 ,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