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大气监测和研究进展.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极大气监测与研究进展 卞林根, 马永峰, 汤洁, 逯昌贵, 黄幸媛, 郑向东, 张东启, 王玉亭, 赖鑫, 效存德, 陆龙华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在国际极地年(2007/2009 )期间,利用先进的大气边界层探测仪器,开展了南极 中山站和冰盖对大气边界层的加密观测。获得了2008 年全年的湍流脉动资料及相 关资料。内陆考察队在中山站到昆仑站断面安装了极端低温自动气象站,填补南极 冰盖内陆无实测资料的空白。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大气成分观测和标校仪器, 在中山站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大陆大气成分业务监测本底站。监测项目有地面 臭氧和臭氧总量 O 、黑碳气溶胶 BC 、一氧化碳 CO,二氧化碳 CO 和甲烷 CH ;同 3 2 4 时每周用 FLASK 瓶采集空气样品 2 个,带回国内分析。所获资料为认识和研究南 极的气候变化打下了基础。我国第 25 次南极越冬队在中山站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臭 氧和气象参数垂直分布探测,获取了臭氧和温度、相对湿度的廓线资料,为研究南极 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相互关系及其臭氧洞的恢复提供了重要基础。 1.南极大气过程的研究进展 分析和讨论了1951-2010年南极绕极波(ACW)指数和850hPa的南极涛动西风 指数(Uaaoi)的变化特征。得到了 ACW 和 Uaaoi 年代际的跃变时段,解决了过 去研究因资料不足南极绕极波的余留问题和争论。在南极绕极波信号较弱的时期 (1951-1973年),南极涛动与ENSO有弱的相关(r=-0.23),在南极绕极波信号较强 的时期(1981-2006 年),南极涛动与 ENSO 几乎不相关(r=-0.05),在南极绕极波 没有明显信号的时期(1974-1980 年),与 ENSO 相关出现 2 个波数的模态,一个波 峰在南极圈西太平洋地区,而且波幅在东太平洋地区增大,南极涛动与ENSO有明 显的相关(r=-0.54),说明受ENSO作用的影响使得与南极涛动的作用减弱。 利用长城站 1985-2008 年和中山站 1989-2008 年逐月气温降水、风、湿度、 气压和云量等资料,分析了两站的短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评估了两站观测 资料的代表性.结果表明, 两站观测的温度资料具有南极乔治王岛和东南极沿岸 区的代表性,南极半岛具有明显的气候变暖趋势,东南极大陆沿岸的气候变暖趋 势不明显。中山站至 Dome A 考察断面的地表气象条件进行的分析表明,南极雪 积累率对AWS观测高度和要素有重要影响,首次提出了客观修正方法。在Dome A 1 温度层结稳定;在纬度较低测站白天由于辐射作用,逆温层被破坏,有对流边界层 形成和发展。近地面稳定度的小波分柝表明,除年变化和半年周期变化外,还存在 着周期为50天左右的季节内振荡。 2.南极臭氧影响因子及其变化趋势研究 利用中山站资料结合卫星观测的南极臭氧资料分析了南极臭氧近年来的变化 特征和影响因子及其变化趋势,揭示出平流层溴的卤化物当量 (ESSC)和平流层温 度是影响南极臭氧洞面积变化的关键因子.ESSC 和平流层温度对臭氧总量的变化 仍然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ESSC的年代际变化与臭氧变化趋势相似,ESSC与臭氧洞 面积预测是到 2010 年后臭氧洞面积逐渐减小,在 2070 年左右可能恢复到 1980 年 前的水平。 3.中山站大气成分本底特征研究 对南极大陆地面臭氧(O3 )和一氧化氮(CO)的本底特征初步分析表明,中 山站地面臭氧浓度监测数据基本未受站区污染影响;数据经过处理后具有东南极 大陆沿岸的本底特征。地面臭氧浓度与紫外辐射 (UVB)呈显著的负相关,极夜期 间地面臭氧浓度比极昼高 1-2 倍,说明在南极光化学作用对臭氧的破坏占主导地 位。风向风速对中山站一氧化碳监测的影响很小,观测数据可代表中山站未受局 地污染的本底浓度。 中山站一氧化碳浓度具有明显的非对称年变化特征,峰值 出现在9 月,谷值在 1 月,其年变化特征可能与热带生物质的燃烧有关。 4.南极区域气候模式的研究进展 根据南极大陆冰盖近表层的物理模型设计了一维冰盖近表层能量传输模 式,采取合理简化的物理过程参数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