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伊利石、蒙脱石和高岭石均属薄片层状结晶构造,即均由硅氧片和水铝片相重叠而成,但是由于重叠的情况各不相同,故每种矿物的特性也异。 水中颗粒物的凝聚 (1)胶体颗粒凝聚的基本原理 典型胶体的相互作用是以DLVO理论为定量基础。 DLVO理论:把范德华吸引力和扩散双电层排斥力考虑为仅有的作用因素,它适用于没有化学专属吸附作用的电解质溶液中,而且假设颗粒是粒度均等、球体形状的理想状态。(适合理想化的最简单水体) 总的综合作用位能为 VT=VR+VA 1.不同溶液有不同的VR曲线 2.VR随颗粒间的距离按指数规律下降 3.VA则只随颗粒间的距离变化,与溶液中的离子强度无关 4.不同溶液离子强度有不同的VT曲线 异体凝聚理论 天然水环境和水处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颗粒聚集方式 1.压缩双电层凝聚 2.专属吸附凝聚 3.胶体相互凝聚 4.“边对面”絮凝 5.第二极小值絮凝 6.聚合物粘结架桥絮凝 7.无机高分子的絮凝 8.絮团卷扫絮凝 9.颗粒层吸附絮凝 10.生物絮凝 (2)胶体颗粒絮凝动力学 热力学因素 要实现凝聚和絮凝,颗粒之间必须发生碰撞,同时存在动力学和动态学方面的条件 絮凝速度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因素 水环境中促成颗粒相互碰撞产生絮凝,至少存在三种不同机理(在溶液中以哪种为主也取决于其粒径分布状况) (1)表面吸附 (2)离子交换吸附 (3)专属吸附 阳离子专性吸附的机理 作用物质 1)土壤胶体物质中的铁、铝、锰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有孤对电子 2)IB、IIB副族及其它过渡金属离子,许多重多属元素有空轨道。 3)二者作用形成单配位基表面络合物。 专性吸附释放H+。 专性吸附不受胶体所带电荷影响,带正负电荷都可发生。 层状铝硅酸盐边面裸露,Al—OH、Si—OH也可也可发生专性吸附。 专性吸附金属离子只能被亲和力更强金属离子所取代。 影响专性吸附的因素 pH:pH增加,有利专性吸附发生 1)易产生MOH+ 2)专性吸附会释放H+ 胶体类型:氧化锰>有机质>氧化铁>埃浴石>伊>蒙>高 非晶态氧化物>晶态氧化物 表5-2 水合氧化物对金属离子的专属吸附与非专属吸附的区别 2. 吸附等温线和等温式 吸附量 (1) Henry型 G=kc k-分配系数 (2)Freundlich型 G=kc1/n (3)Langmuir型 G=G0c/(A+c) G0-单位表面上达到饱和时间的最大吸附量 A-常数,为吸附量达到G0/2时溶液的平衡浓度 4.氧化物表面吸附的配合模式 吸附 是指溶质在界面层浓度升高的现象 吸附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 吸附等温线 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当吸附达到平衡 时,描述了颗粒物表面上的吸附量(G) 与溶液中溶质平衡浓度(c)之间的关系 溶质在固体表面的浓度可以用吸附量来表示。 在一定条件下吸附达到平衡后,单位质量吸附剂所吸附的吸附物的量称为吸附量,以Q表示,它表示吸附剂的吸附能力。 吸附量Q计算: Q = V(C0 –C)/ W (g/g) V:水样体积,L; W:吸附剂量,g; C0:吸附物初始浓度,g/L; C:吸附平衡时水中剩余的吸附物浓度,g/L。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较为复杂,迄今尚未有完满的理论。因为吸附剂除了吸附溶质外还可以吸附溶剂。 因具体体系不同所得到的等温线有多种形式。有些体系可以使用某些气-固吸附的等温式。 引用气体吸附中的公式纯粹是经验性的,公式中常数项的含义也不甚明确。 溶质在吸附剂与溶液之间按固定比值分配 但是不能给出饱和吸附量 A值越小,达到半饱和吸附量时残留在液相中的被吸附物浓度越小,即吸附剂的吸附强度大;相反,A值越大,吸附强度越小。 Langmuir在研究低压下气体在金属上的吸附时,根据实验数据发现了一些规律,然后又从动力学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吸附等温式,总结出了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理论。 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认为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是气体分子在吸附剂表面吸附和解吸两种相反过程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1)固体具有吸附能力是因为吸附剂表面的原子力场没有饱和,有剩余价力。 当固体表面上已盖满一层吸附分子之后,这种力场得到了饱和,因此吸附是单分子层。 基本假定 (2) 已吸附在吸附剂表面上的分子,当其热运动的动能足以克服吸附剂引力场的位垒时,又重新回到气相。再回到气相的机会不受邻近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六章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ppt
- 第五章 钢筋混凝土工程-模板工程(新规范).ppt
- 第六章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ppt
- 第五章 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力构件(一).ppt
- 第六章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2.ppt
- 第3章-控制组态.pdf
- 第六章弯曲应力2.ppt
- 第03章免疫球蛋白和抗体.pdf
- 第五章 人员绩效考评2.ppt
- 第六章信号的转换.ppt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研究.pdf
- 一种凸区域刻画新方法及其在图像分割中的应用.pdf
- MPTP_MPP+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中ETV1参与的TH调控机制.pdf
- 初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研究.pdf
- 初中生订正数学作业错题态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及教学对策.pdf
- 基于正则化方法与双向反馈机制的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研究.pdf
- 基于TRIMP的运动负荷监控对河南大学CUBAL男篮赛前训练的应用.pdf
- 基于逆向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究--以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为例.pdf
- SCD1在谷氨酰胺剥夺条件下调控自噬的机制研究.pdf
- 右美托咪定快速泵注用于苏醒期躁动治疗的临床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