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届国际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汇编
关于中医药抗高血糖治疗的探讨
魏子孝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摘要】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医药治疗本病优势及证治规
律,对临床医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中医药
1 中医药的抗糖尿病治疗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①中医几千年对消渴病的生活调理、治疗和对该病的变化规律的认识可以借鉴。
②中医有“治未病”原则,特别是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相对西医而言,一方多顾,
显得更积极、主动。且治疗常兼顾“扶正”与“祛邪”两方面,有利于慢性病的治疗和调养。
③整体调节与辨证论治可以消除或缓解血糖代谢的干扰冈素。
④毒副作用很小。大部分用药有补益和保健作用。
不足
①降血糖的力度弱于西药。
②由于中医治疗个体化特点显著,个人经验因素强,故治疗方案难于规范。
③中医理论与现代知识结构,差距很大,患者难于接受,且易发生误解。
④所谓“中医队伍”、“中药市场”良莠不齐,比较复杂。
2我对中医抗血糖治疗的体会
总的说来有“辨证论治”与“无证可辨”治法是针对不同病情的两条思路。
(1)辨证论治
高血糖也象其它病态表现一样,是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的反映,需要辨证论
治,使人体内环境恢复正常的生理状况,从而有利于血糖代谢渐趋正常。因此在抗高血糖的
中医治疗中,应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从抓主症入手,有时主症消除,高血糖状态
也能得到缓解。这与西医重视糖代谢中诸多干扰因素的认识是一致的。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与
激素的作用涉及全身各系统。内分泌系统通过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护人体各系统的功能协调,
以保证内环境稳定。反之,某些生理功能失调也会影响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与稳定。在血糖代
第四届国际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汇编 27
●-一
谢过程中,某些激素如胰升糖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等,都与胰岛素的作用
相拮抗,而当人体内环境出现偏差时常常会影响这些激素的稳定,而感染后的应激状态与神
经系统的失调对血糖的影响尤为突出。
我曾经写过一篇“辨病与辨证结合的中医治疗思维模式”,对每一步骤做了比较详细的
介绍,在此不再赘述。以下图示可以概括这~模式。
当然,排除干扰因素(抓主症)并非能解决高血糖的全部问题,但在血糖不稳定,或血
糖既往稳定突然升高的情况下,这一治疗思路是有意义的。
辨证论治抓主症的治疗中,容易忽视的,又非常重要的是隐匿性的感染和精神状态。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重要治疗原则之一。它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的学术特点,是中医诊疗
疾病的思维模式。简单说来辨证就是将患者表现的症状和体征归纳为证候。论治就是针对其
证候特点制定治疗方案。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辨证求因,即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整体的、
有步骤的综合分析,推求疾病的病因、病机,其目的指导立法、遣方用药。
(2)无证可辨
很多糖尿病患者,身无所苦,唯查体时发现糖尿病。只能以“无证可辨”的各种思路来
设计治疗方案。其实是将血糖作为“微观辨证”的依据。如果对“无证可辨”治法进行深入
探索,将会弥补既往辨证论治的不足,扩大中医药的应用范围,对中医药治疗西医疾病大有
裨益,因此不能以辨证论治排斥其它治法。
第四届国际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汇编
①从中医基础理论中探寻治法方药
无症状的高血糖要从中医关于水谷代谢的理论逆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和则清升浊降。其清者为水谷精微,与肺脏吸入的自然之气结
合变化为血。高血糖的成因按此理分析,当是未化为精微的“浊气”随清气(水谷精微)
注于血脉,是相对胃强脾弱(“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受纳多而运化不健而致,其“浊
气”并非邪气,仅是脾气虚弱不及化生的精微而已。故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ctf考试题及答案.doc VIP
- 1.1生活 观察(教学课件)-2025-2026学年七年级数学数学上册(苏科版2024).pptx VIP
- 念珠菌性阴道炎的诊治-极经典.ppt VIP
- 202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八月下旬一级建造师考试《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与实务》真题(附答案).docx VIP
- 优秀病例汇报大赛课件(手工精品图文).pptx VIP
- 掼蛋教学课件.ppt VIP
- 太阁立志传5资料集.doc VIP
- 七月下旬一级建造师考试《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与实务》第二次真题(附答案).docx VIP
- 美容礼仪与人际沟通讲解.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