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商品混凝土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pdf
长江大学学报 ( 自科版) 2005 年 10 月 第 2 卷 第 10 期 / 理工卷 第 2 卷 第 4 期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 ( Nat Sci Edit) Oct2005 Vol2 No 10 / Sci Eng V , Vol2 No4 ·373 ·
商品混凝土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
柯昌君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 湖北 荆州 434023
[摘要] 分析了现行商品混凝土运行模式 , 认为现行模式在过去的一定时期是合理的 , 随着混凝土技术的
发展 , 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因素更加复杂 , 混凝土质量事故增加 , 作为生产关系的商品混凝土运行模式开
始阻碍混凝土技术的发展 。为此提出了商品混凝土生产施工一体化的运行模式 , 解决了现有模式职责不
清的问题 , 混凝土的质量事故由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承担 。这一模式有利于混凝土性能的提高 。
[ 关键词] 商品混凝土 ; 运行模式 ;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TU 528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1409 (2005) 10 0373 03
1 现阶段商品混凝土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商品混凝土的运行模
式是为解决大工程施工速度 问题 ,
在混凝土现场搅拌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混凝土使用方 (土建方) 与
选定的混凝土提供方 (生产方) 签
订供需合同后 , 由混凝土生产方提
供符合使用方要求 的混凝土拌合
物 , 在工程监理方的监理下 , 由土
建方浇注混凝土 , 完成该工程的混
凝土工程 。各方的职责范围如图 1 图 1 生产 、施工和监理三方的职责范围
所示 。整个混凝土施工过程在合同
制约下由混凝土提供 、使用双方相互协作 、各负其责 , 保证混凝土工程按要求完成 。
1 1 商品混凝土常见的质量问题
一是混凝土的离析泌水[ 1] 。新拌混凝土是由水泥 、砂子 、石子和水等密度 、形态各不相同的物质混
合在一起制成的 , 在运输 、浇注的过程中其均一性难以维持 , 各种材料容易发生分离 , 造成混合物不均
匀并失去连续性 。混凝土拌合物经浇注 、振捣后 , 在凝结 、硬化的过程中 , 伴随着粒状材料的下沉部分
拌合水上浮至混凝土表面 , 出现泌水现象 。它除了对混凝土表面造成危害外 , 还会对混凝土内部结构及
性能产生危害 , 如影响混凝土的致密性 、骨料的界面强度以及混凝土与钢筋间的握裹力等 , 引起混凝土
的沉降导致混凝土产生塑性裂纹 , 降低水泥石的强度 。
造成混凝土泌水的原因很多 , 如水泥的品种和颗粒级配以及混凝土拌合物的单位用水量 、水灰比和
砂率对混凝土的泌水都有很大影响 , 同时 , 混凝土的运输距离 、搅拌时间以及浇注和振动方式等也会导
致混凝土的离析泌水 。
二是混凝土的开裂[2 ] 。混凝土中所含水分的改变 、水泥水化 、温度变化都会引起混凝土的体积变
化 。混凝土体积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 一是混凝土凝结硬化前的塑性收缩及因水泥水化热和混凝土
浇注温度高引起的混凝土塑性膨胀 ; 二是凝结硬化后混凝土湿度梯度和温度梯度过大引起的体积变化
( )
收缩 。
[ 收稿日期] 2005 08 28
[ 作者简介] 柯昌君 ( 1964 ) , 男 , 1987 年大学毕业 , 博士 , 副教授 , 现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材料和生态环境材料的研究 。
©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374 · 长江大学学报 ( 自科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