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现金流量和资金时间价值 本章重要概念和知识要点 1、现金流量的三要素:大小、方向、时间点 2、资金时间价值 第一节:现金流量 一、基本概念 (一)现金流出:对一个系统而言,凡在某一时点上流出系统的资金或货币量,如投资、费用等。 (二)现金流入:对一个系统而言,凡在某一时点上流入系统的资金或货币量,如销售收入等。 (三)净现金流量 = 现金流入 - 现金流出 (四)现金流量:各个时点上实际的资金流出或资金流入(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净现金流量的统称) 第二节:资金的时间价值 一、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 不同时间发生的等额资金在价值上的差别,就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 在不同时间付出或得到同样数额的资金在价值上是不相等的,也就是说资金的价值是会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是时间的函数,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价值的增加,增加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原有资金的时间价值。 二、资金具有时间价值的内涵 (一)资金在生产与交换过程中由于有劳动者的劳动使之产生了增值 (二)资金的时间价值是对投资者放弃现时消费的必要补偿。 三、资金时间价值的意义: 由于资金时间价值的存在,使不同时间点上发生的现金流量无法直接加以比较,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换算,在统一时点上进行比较,才能符合实际的客观情况。这种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使方案的比选更为现实和可靠。 缓上三峡工程的代价 马庆国:浙江大学管理工程系教授 虚帐与实帐 有的同志主张缓上三峡工程,其根本理由之一是:投资额将高达千亿元,远远超过估算的361亿元静态值,是一定时期内的国力难于承受的。 其实,这些同志并没有给出关于三峡工程投资的实质上的不同意见,千亿元的投资不过是一笔虚帐。他们的算法通常是:以“长办”核算的361亿元(也是三峡工程专家组核算过的静态值)为基础,计算部分利息后,则需500~600亿元,若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则需1000亿元左右。如果在全部投资中考虑利息和实际物价上涨指数,则所需总投资还要多得多。 这种算法实际上并没有对三峡工程的实际工程量、所需工时、所需物资和移民的统计提出任何不同的具体意见,相反,正是以同一种核算为基础,引出不同数字的。本来,在工程论证中,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正确的。但一般不是按利息率计算到工程末,而是相反,按贴现率计算到工程开始年。因为按前一算法所增大的工程投资额(如考虑部分利息后所得出的400~500亿元),是工程末(即20年之后)的数字。那时的100亿元与现在的100亿元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20年后的100亿元,按10%的贴现率计算到当前还不足15亿元。尽管计算到工程末的投资数额很大,但它是20年之后的“大”,而不是现在的“大”。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理解这个“大数字”,只能产生错觉。许多人恐怕都已经被自己计算的数字弄错了感觉。 例如在《再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的序言中,周培源先生给出20年后的“动态投资”之后,马上就用“当前”十三届三中全会关于基建规模的精神与之对照,就是用当前的眼光来理解未来的“大数字”了。 后一算法,即:把所有静态投资额都贴现到“当前”的算法,才能得到“当前”意义上的投资量,才具有与“当前”诸要素的可比性。按照三峡工程361亿元投资的流程,贴现到工程初始年为140余亿元。它表明,如果当前能筹集150亿元资金的话,就可以保证三峡工程所需资金(不马上用的资金需保值储蓄,保值率之外的正常利率为10%)。从工程评价的角度来看,不论是贴现到当前“缩小了”的数字,还是以复利形式计算到工程末“放大了”的数字,两者是完全等价的,并不表明投资额是小了还是大了。 人们之所以一般用贴现的办法计算投资的当前值,主要是由于人们一般是站在“当前”的环境中来考虑问题的,两者的时间点一致,不容易产生感觉上的偏差。对于工程评价而言,物价上涨也不是本质性的。因为如果投入的物价上涨的话,产出的物价也要上涨。从长远看,如果两方面的稀缺程度都相同,那末两者只能同比例上涨。而三峡工程的具体问题恰恰是:产出“品”电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将处于短缺状况。因而,如果考虑涨价因素的话,只会对三峡工程的投入产出比,更为有利。仅仅考虑投入要素的涨价,而不同时考虑产出要素的涨价,对于工程评价来说,是不客观的。 用物价的普遍上涨放大投资数额,以说明国力难以承受,也是非本质的、不妥当的。因为国家所需承受的实际工程量、实际的物资消耗、工时消耗等并没有因物价而变化。这些才是国家所要承受的本质的东西。事实上,当我们考虑物价上涨要素放大工程投资额的时候,国家的收入,也会因物价上涨而同比例地增大。物价的普遍上涨,本质上不能改变国力承受的比例。 P:现值,发生在零点或者未来某时点的资金按一定利率折算到零点的价值 F:终值。发生在终点或发生在终点之前某一时点的资金按一定利率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