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中理综组第8次教研活动.doc

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中理综组第8次教研活动.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中理综组第8次教研活动.doc

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中理综组第8次教研活动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初步回忆并复习平抛运动的基本知识内容。 设计意图:这是第一轮高考复习,学生碰到的题目内容会比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更复杂,难度更大,许多情况有这两个推论,对于求解问题容易更快速更准确的得到答案。 设计意图: 首先,这两个例题均涉及平抛和斜面,是两个典型的平抛知识运动的情况,历年高考选择题或计算题中,均有以这两种情况为模板设计的题目情景。因为典型,因为基础,所以设计这两个例题。 第二,这两个例题题干内容非常相似,却又没有给出图像,题目所描述的情景需要学生自己画出场景。这样处理,旨在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读题能力,和再现物理情境的能力。以下为教师在巡视全班学生的画图情况之后,在黑板上出现的板图。 第三,例2的(3)问,难度值已经从前面的基础知识运动上升到思维能力的运用了,不是简单地带公式之类的就可以求解了。“何时物体里斜面最远”,这句话的意思需要品味,这个距离是相对斜面的,是垂直于斜面的,而不是竖直向上的,要品出这个味道和意思来,求解的方向才是正确的。 而离斜面最远的位置,平抛运动的运动状态有什么特点,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能够知道,此时,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是平行于斜面的,也不太容易。因为不易得出结论,在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中,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对于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才能有所领悟。 第四,例2的第(4)问:离斜面的距离最远是多大?这个问题,用通常的将平抛运动分解成水平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已经难以解决了。此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求解相对斜面的最远距离,不妨将运动选择斜面为参考系,是不是可以建立这样的坐标:以平行斜面向下为X轴,垂直斜面向上为Y轴,将运动沿着这两个方向进行分解,可以得到怎样的运动呢? X: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Y:,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虽然两个分运动都是匀变速的,看起来更复杂了,但思路更清晰了。离斜面最远的距离,只需要考虑Y轴的分运动就可以了。当Y轴的速度减为零时,物体离斜面最远。 由,可求得 这就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思维方式的好处,通过将曲化直的方法,可以将复杂问题化简。学习了这种处理方法,学生碰到的斜抛问题,以及复合场中的复杂运动,都可以用同一种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前面的内容都是知识与方法的复习,而学以致用,这个例题,以“愤怒的小鸟”这一热门的游戏为题目背景,以如何使游戏成功完成为任务,驱使学生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过的知识得以应用。题目既有趣味性又有思维难度,学会应用知识,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教学反思】 一:整堂课的设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问题的设置,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思维方法,始终贯穿其中。例题的设置,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相得益彰。 二:但两个推论在这堂课里面显得比较突兀,破坏了课堂的整体性,似乎是为了推导而放置的,整堂课上并没有推论的应用。是不是可以考虑在下节课再提出,加上例题的应用,可能更好些。 三:最后的一个题目,作为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先讲解解题思路,再求解的过程中,颇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味道,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补充,思维能力强的同学带动思维能力弱的同学,大家共同进步,合作愉快。 四:面对考察能力的高考,更需要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带公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两天,一两节课就能完成得,这其中还涉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普通中学教物理的老师而言,是任重而道远的。 四中教研室 2014年5月 1

文档评论(0)

gshbz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