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比较文化-教材大纲..doc
《心理文化学讲义:文明社会比较论》(暂定)?目录
第一讲 心理文化学:源流、内容与方法
一、需要从文化与心理相结合的视角把握人
二、心理文化学源流
1、文化与人格学派???2、哥伦比亚讲座派???3、民族性研究?4、心理人类学?1)儿童社会化的比较研究 2)知觉和认知过程的民族文化特点研究3)文化与人格以及国民性格问题的研究 4)心理健康规范与民族文化特点研究?5)心理文化学
三、心理文化的文化视角
1、什么是文化??2、文化与文明??3、文化的属性:1)共享性2)因袭性3)象征性 4)整合性?4、文化研究的原则?1)平等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相对性原则??5 心理文化学与文化人类学?6 比较的方法
四、心理文化学的心理视角
1、心理文化学与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2、心理文化学与“本土心理学”??3、“心理文化学”与“文化心理学”
五、为什么学习心理文化学?
1、了解“异文化”(other culture),增进跨文化理解??2、为研究国际关系提供深层背景?3、提供一种观察和研究问题的视角
讨论题
参考书
建议阅读
?
第二讲??人的要求、情感与文化
一、社会要求及其满足方??1、什么是需要??2、需要与本能??3、需要与欲望
二、要求的种类?1、人的需要有十五种?2、两大类基本需要?3、马斯洛的“五需要论”?4、威廉·托马斯(William Ttomas)的“四需要论”??5、 许烺光的“三需要论”
三、情感需要?
1、情感与角色??2、情感需要的种类?1)表达悲欢情感的需要。2)倾诉的需要。3)爱与被爱的需要。4)尊严的需要。5)完善生命的需要。
四、需要的三个类别、三个层次
1、安全需要的三个层次?1)生物性安全2)社会性安全(或称 “角色安全”)3)情感性安全
2、社会交往需要的三个层次?1)生理性交往2)社会性交往(或称“角色性交往”)3)情感性交往
3、地位需要的三个层次?1)生理性地位2)社会性地位3)情感性地位
五、文化与人的要求的满足
1、文化在人的要求满足中的作用。2、欲望与文化 3、社会性需要与文化??1)不同文化对人的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的评价不同。2)不同的文化对安全、交往和地位的评价不同。?4、情感需要与文化
?
第三讲 亲属体系与人的心理和行为
◆理论与假设部分
一、 社会群体与个人
二、社会学、社会人类学对家庭的认识?
1,关于家庭的功能 2、关于家庭存在的生物学基础??3 关于家庭的规模 4,关于家庭的结构形态 5、关于家庭的居住形态??6、关于家系计算的规则
三、家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第一,家庭浓缩着社会文化的基本遗传信息,是个人习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初级学校。
第二,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靠直接接触而不是靠某种明确的规则。
第三,家庭对人的影响全面而深入。
四、亲属体系与文化:许氏假设
假设的主要内容???对假设的评价
◆个案验证部分
一、传统中国模式:父子关系占优势
1、父子关系占优势,强化了亲子关系。父子关系的“连续性”、“包容性”,与“父父”“子子”、以及重男轻女、崇尚大家庭制度等特点。
2、父子关系的“连续性”、“权威性”与孝亲意识、祖先崇拜等特点。
3、父子关系的“权威性”与中国人的权威人格和忠君、尊老敬宗之特点。
4、父子关系的“非性爱性”与中国家庭中夫妻关系受贬斥以及蓄妾制度。
5、父子轴的“连续性”、“包容性”与传统中国亲属集团的凝聚性和向心力,与相互依赖的生活方式。
?
二、美国模式:夫妻关系占优势
1、夫妻关系的“非连续性”、“排他性”与一夫一妻制和小家庭制度。
2、夫妻关系的性爱属性与浪漫爱情受到较大的强调。
3,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与亲子关系受削弱:“代沟”与“奥迪普斯情结”。
4、夫妻关系的“选择意志”属性与对自由、平等的强调。
5、夫妻关系的排他性、非连续性与美国人家庭的短暂性和离心性。与“自我依赖”的行为方式
三、印度教的印度模式:母子关系占优势,父子关系占亚优势
1、母子关系的“非连续性”使家庭关系淡化,可以解释“出家”、“朝圣”等特点。
2、占优势地位的母子关系的“包容性”、占亚优势地位的父子关系的“连续性”、“包容性”,可以解释印度家庭的夫妻关系被弱化、大家庭制度、一夫多妻制、男性后代受重视等特点。
3、母子轴“潜在的性爱”(恋母情节)与印度教中性力崇拜和女神崇拜。
4、母子关系的“依赖性”与印度教徒超自然中心和对与“单方面依赖”的生活方式,可以解释尊师崇拜的特点。
5、母子关系的“非连续性”和“扩散性”属性,弱化了亲属集团的凝聚力,与印度教徒的高度转换性、扩散性的宇宙观。
四、日本模式:父子关系占优势,母子关系占亚优势
1、“资格”与“场”:日本家庭成员的资格较宽泛
2、等级制度:拉大了家庭中男性成员的距离
3、孝行:亲子关系有所弱化
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