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极端思想”的教学实践与反思.doc
“极端思想”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普陀第二中学 张杰
2011年的新课程标准修订版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学把“双基”调整为“四基”,不仅要求保持传统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著名趣味数学大师马丁·加德纳这一道题日本著名数学教授矢野健太郎?将一个大的正方体木块切割成27个小正方体木块,需要切6刀。我们在切东西时,把切开的东西重新堆砌,然后再切一刀,常常可以减少切的次数。对于这个问题,可不可以少于六刀,而切成我们所需要的样子呢?切割切割 矢野健太郎看到这个问题后,觉得很有意思,就思考起来。 要从正面解决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矢野教授苦苦思索之后,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门道。这个小正方体也有六个面,但没有一个面是现成的,都是用刀切出来的所以,要得到这个小正方体,至少要切6刀。可见,要切成问题所要求的样子,少于6刀是不可能成功的。矢野健太郎找到一个特殊的个体,至多得多少分?
教师分析:如何使得分最低的选手分数最高?请议一议。
学生议论:S1:除得分最多的选手90分后,其他四人之和为314分。四人平分吧,每人考78.5分。
S2:这不行,因为条件是每人得分互不相等,且每人的得分均为整数。
S3:那只要这四人的得分越接近越好。
T:他与其它的选手差多少为好?
S4:让他们每人相差1分吧。4人的分数均差1分这种可能性,可以导致最低得分的选手的成绩最高。
T:说得好,我想到此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我们可以把问题分解为:
后四人得分为连续自然数,设这四人的得分分别为:x、x+1、x+2、x+3; 则:x +(x+1)+(x+2 )+(x+3)=314;解得:x=77分。所以,最低的选手至多得分为77分。
通过此题的分析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使同学们对极端思想有了更深的感悟和体会。在数学问题中,我们经常涉及一些与数量有关的问题,对于数值来说,极端一般是指取最值或极限对于所考虑的问题,从它所能取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所需的结论标准图形的变换成为初中几何的一大亮点数学中考中图形的变换成为了当年中考的把关题之一之一[问题3] 如图,点A,B的坐标分别为(1,4)和(4,4),抛物线y=a(x﹣m2+ n的顶点在线段AB上,与x轴交于C、D两点(C在D的左侧),点C的横坐标最小值为﹣3,则点D的横坐标最大值为(??? )点C的横坐标最小值C点横坐标最小值D点横坐标最值A点重合(即抛物线平移到最左端的特殊情形)时,点C的横坐标最小值x轴交于CD点横坐标最值极端一般是指邻界点或极限位置等等在解决一般性问题有困难时,有时可先研究问题在极端情形的解法,然后用类比的方法将极端情况过渡到一般情况,从而探索出一般问题的解决途径P的位置是确定的,结合同学们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能够独立解决。
但是,对于问题(2),由于折痕EF的位置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成为难点。怎么折,使得DP最短?动手操作是最好的选择。
教师引导:我先要求同学动手折叠,许多学生都折出了图4的情形。
面对各种不同的图4,教师及时提醒:在图4中,连接DP,DP是否最短呢?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得DP
严学生回答:因为DP DE –PE, 所以,只有当D、P、E三点在同一直线时,DP才为最小值D、P、E三点在同一直线)那么E应该在哪里呢?E点在AB上的什么位置?存在吗?折痕EF在哪里?
请同学们再次修正自己的图5。大家马上发现:点E的位置不同,折痕也不同。显然,当点E与点B重合时(如图6),DE+AE的值最大。
也就是说,当点E与点B重合时DP的值最小,PD=ED-EP=4-8。
到此,同学们才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本题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极端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以渗透与领悟。
3.巩固练习,运用“极端思想”
当同学们还在为解决问题4而兴高采烈的时候,我抓住时机,一鼓作气,以鼓励性的语言,激烈同学们继续思考,独立解决问题5。要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独立作业,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问题5]:如图7,是一个圆心角为900的扇形,AO=2cm,点P在半径AO上运动,点Q在上运动,沿PQ将它以上的部分向下翻折,使翻折后的弧恰好过点O,则点P移动的最大距离为_________ 。
学生解题方法:考虑折叠的两个极端情形。第一个极端情形是,如图8所
示,沿半径OA的中垂线PQ折叠,使点A与点O重合,此时,P为OA的中点,OP=1;第二个极端情形是如图9所示,当点Q运动到点B时,沿过点B的直线BP进行折叠,使经过点O,此时,折痕BP成为OC的中垂线。这时,ΔOBC是等边三角形,∠OBP=300,OB=2,, 于是,P的运动距离=人不宜走极端但解数学问题时走极端却未必是坏事从上述几个例子运用极端化解题,方法独特、新颖,具有创造性,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最新2023版知识产权贯标GBT29490 09知识产权维护运用控制程序(含表单)[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体系文件].docx
- 煤矿合法股权转让协议9篇.docx VIP
- GB_T 9711-2023石油天然气工业 管线输送系统用钢管.doc VIP
- 导体结构设计.xls VIP
- 电梯安全风险管控清单.doc VIP
- 生殖医学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2024年度健康体检大数据蓝皮书.pdf
-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反思(共6篇).pdf VIP
- 球墨铸铁管与其它管材的连接件技术规范.docx VIP
- NB∕T 11273-2023 工业锅炉设计文件鉴定技术导则.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