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古雅的昆曲.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课 古雅的昆曲.doc

 第1课 古雅的昆曲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从昆腔到昆曲 昆腔产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关键作用的人物顾坚;梁辰鱼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的重大贡献。 魏良辅改革后昆腔的特点。 昆曲艺术的致命弱点。 探究昆曲在“花部”与“雅部”竞争中落败的原因。 导读法 昆曲影视资料分析、欣赏法。 学唱实践体会法。 材料分析法。 问题探究法。 昆曲是“近代百戏之祖”。它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是永葆艺术青春的唯一途径。 昆曲的兴盛与衰落 昆曲兴盛的具体表现:新剧作不断涌现;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折子戏深受群众欢迎。 昆曲的致命弱点是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这是它衰落的根本原因。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昆曲兴衰的原因。 难点 昆腔的特点。 本课从昆曲的形成、兴盛和衰落,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昆曲的历史。目的是让学生对古老的昆曲有一个初步的、全面的认识。 本课引言由文字材料、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三部分组成。文字材料指出:昆曲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它是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三点从三个方面说明了昆曲的价值,希望引起学生对昆曲的关注。探究的主要问题和四个重要概念,通过置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 从昆腔到昆曲 教科书本目介绍了昆曲产生的过程。昆曲产生的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点,即昆腔的形成、昆腔的革新和昆腔登上戏曲舞台。昆腔登上戏曲舞台,标志昆曲的诞生。教科书正是抓住这三个关键点说明昆曲是怎样产生的。 (1)昆腔的形成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它包括宋元南戏、宋元杂剧、明清传奇、昆剧、京剧,以及数百种地方戏。 南戏起源于南方,是宋元时期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这种新腔调的原创歌手是顾坚。顾坚居住地在千墩,离昆山三十里,属昆山地区,所以人们称这种新腔调为“昆山腔”,简称“昆腔”。昆腔的名称出现于明初。昆腔具有婉转悠扬的特征,成为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2)昆腔的革新 元末明初,流行于南方的戏曲声腔,除昆腔外,还有产生于浙江海盐地区的海盐腔、产生于浙江余姚地区的余姚腔和产生于江西弋阳地区的戈阳腔。昆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合称四大声腔。 明朝嘉靖、隆庆年间,长期寓居江苏太仓的艺术家魏良辅,在善唱北曲的张野塘、苏州洞箫高手张梅谷、昆山竹笛名师谢井泉、苏州曲师过云适等艺术家的帮助下,对昆腔进行改革创新,历时十年,获得成功,使昆腔跃居其他三种声腔之上,成为明代戏曲腔调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种。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徐渭谈论四大声腔时说:“唯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手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南词叙录》)明代王骥德《曲律》中说:“旧凡唱南曲者,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昆山’。”到万历末年达到“四方歌曲必宗吴门”的地步。 魏良辅等艺术家对昆腔的改革,主要表现在曲调、唱法、乐队(乐器伴奏)等方面。曲唱(曲调和唱法),是一种专门的学问。必须对华夏—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音韵学、音乐学有相当高的造诣者方能掌握它。从而“曲唱”就成为中国一类特有的文士音乐。南曲来源于民间歌舞。民间艺人对声调、音韵、乐律不太讲究。北曲(北方戏曲)从古优发展到参军戏,再发展到宋元杂剧,受宫廷环境和文士音乐影响很深,所以它注重声调、音韵、乐律。顾坚创造的昆腔虽然有婉转悠扬的特征,但由于受民间艺人不讲究声调韵律的影响,仍旧存在着“平直无意致”的弊病。魏良辅革新昆腔,首先表现在曲调运用上,他借鉴北曲结构严谨的长处,从宫调、板眼和平仄韵律等方面,克服南曲的缺陷,使昆腔具备“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新特点。其次表现在唱法上,他吸收北曲行腔的高低起伏与平、上、去、入的字调相吻合的长处,强调要把每一个字的声母和韵母准确无误地唱出来,演唱每个字的时候,还要分为字头、字腹和字尾,每个音又分为开口音、闭口音和鼻音。这样就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使旋律轻柔缓慢,仿佛在水里磨过一样,达到“音转若丝”的精细地步,当时人们称之为“水磨腔”。最后在乐队上,最初昆腔多半承袭古南戏,伴奏不用管、弦乐器,后来昆腔采用箫、笛、笙管乐伴奏,魏良辅又增添了琵琶、三弦、筝等弦乐伴奏。革新的昆腔,在人物情感的表现上和规模完整的乐队伴奏上,都已经具备了登上舞台成为戏曲的声腔条件,但它依旧停留在清唱阶段,没有迈出这关键的一步。 (3)昆腔登上戏

文档评论(0)

wsh12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