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传说在唐五代的流传.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孟姜女传说在唐五代的流传.doc

孟姜女传说在唐五代的流传 ????????? ——基于敦煌写本的几点再探索 曲金良( 【提要】敦煌写本有关孟姜女传说内容的卷子,被认为是孟姜女传说在唐五代时期由杞梁妻传说演变成型的重要文本证据。但敦煌写本相关内容的卷子共有9个,其中散韵相间文体的5个,全部是阙题残卷,都被校录、研究者一概拟题、称名为“孟姜女变文”,均缺乏依据;通俗歌辞体裁的卷子4个,得“捣练子”10首,都被校录、研究者拟题、称名为“捣练子·孟姜女”、“孟姜女小唱”等,是以偏概全。事实上,当时的孟姜女传说,流行的是多个“版本”,就连主人公的名字也同时并存着“杞梁妻”、“孟姜女”、“姜女”等多种。这样的“不统一”,才是孟姜女传说故事传承的生态原貌。 【关键词】孟姜女传说 敦煌写本 孟姜女变文 孟姜女小唱 唐五代 传承原貌 一、缘起 孟姜女传说的研究,自顾颉刚先生研究的时代起,就利用了敦煌写本资料。首先发现敦煌写本资料并介绍给顾颉刚先生的,是时在法国巴黎的刘半农先生。他在巴黎所见并手抄介绍给顾先生的,是伯希和所劫敦煌写本P. 2809吟咏到“孟姜女”的歌辞残本,现在人们多称之为“敦煌歌辞”或“敦煌小唱《捣练子·孟姜女》”。 自此之后,不仅敦煌写本P. 2809《捣练子·孟姜女》残本被研究孟姜女的学界不断征引利用,人们还发现了同样是敦煌写本、也同为巴黎图书馆所藏的P. 5039残卷,散韵相间说唱文本,王重民先生《伯希和劫经录》拟题为《孟姜女变文》,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收录,亦拟题为《孟姜女变文》,更被中国小说史、戏曲史、民间文学史、民俗史等学界所重。与此同时,《伯希和劫经录》、《敦煌变文集》等未加著录的,还有敦煌P.5019 号残卷、英国伦敦藏斯坦恩所劫S.8466及S.8467,以及北京国家图书馆所藏BD11731号残卷。 如此,敦煌写本孟姜女故事相关内容的散韵相间文体的卷子共有5卷。其中,P. 5039残存三十九行,已见《敦煌变文集》,此为人们经常引用者;S.8466为一片,首、尾、下部文字均残,存26残行,S.8467亦为一片,首、尾、上部文字均残,存21残行,两片纸质、书法均相同,显系同一写本的割裂,荣新江氏业已指出【1】,项楚、宁可、张鸿勋诸先生均有校录;而P.5019 号残卷残缺太甚,只有十三断行、一百数十字,高国藩、黄征与张涌泉氏曾分别校录,最近又由刘波、林世田BD11731号残卷(二氏称之为“《孟姜女变文》残片”)缀合校录孟姜女变文P. 2809(即刘半农氏手抄给顾氏的原卷)、P. 3319 背面、P. 3911 凡三个卷子载咏孟姜女故事相关内容的《捣练子》词四首。当年王重民《伯希和劫经录》著录P. 2809为《杂曲子七首》,著录P. 3319 时注“背有孟姜女小唱残文”,著录P. 3911曲名“捣练子”。后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饶宗颐、戴密微《敦煌曲》,任二北(半塘)《敦煌歌辞总编》对这些卷子均有校录。其体裁,按其句式为“捣练子”,而因其语言通俗,当时称之为“杂曲子”、“小唱”、“曲”、“曲子词”、“歌辞”等,现在一般统称之为“曲子词”,即民间小曲的词。在王重民氏之后,旅法华裔汉学家P.3718 卷子背面的与孟姜女故事有关的曲子词六首,均为“捣练子”。其后饶宗颐、戴密微《敦煌曲》,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均予收录,潘重规又有订补和评说【3】。如此,敦煌曲子词演绎孟姜女故事相关内的,共4个卷子,得“捣练子”十首。 二、分析 敦煌写本孟姜女传说的材料之重要,大凡研究孟姜女传说的历史渊源与流变,都离不开这些唐五代的本子,这已无须赘言。但同样无须赘言的是,大多学者使用这些材料,都不去看原卷子,也不去看有关的著录、校注本,即不寻求敦煌写本的原貌,而只是辗转引用某一种通行的“敦煌文献”文本,或辗转引用前辈学者已使用的录文,殊不知,这里面遮蔽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正因为敦煌文献是大家常用的,所以这里有必要特别强调一下敦煌写本孟姜女故事有关卷子内容的原貌,从而揭示出这些自从人们使用敦煌资料就被长期遮蔽隐藏、迄今已近百年的“历史信息”到底有些什么,以利于我们真实地认识孟姜女故事在唐五代这一被视为“关键时期”的流传情况。 这里仅举几个例子。 首先我们看当年刘半农氏手抄传来、使顾颉刚先生大为吃惊、眼前一亮的敦煌写本原卷P. 2809“捣练子”中的一首。 我们一般都引用的是: 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但事实上,敦煌原卷子则是: 孟姜女。犯梁情。一去烟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有的校本这样校注: 孟姜女。犯(杞,亦或范)梁情(妻)。一去烟(燕)山更不归。(后略)…… 因敦煌写本的通俗文学作品大多是

文档评论(0)

gshshx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