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学与管理智慧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 袁济喜 教授 袁济喜,1956年出生,上海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西南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市政协委员。 代表性学术著作为:《六朝美学》、《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古代文论的人文追寻》,主撰的《六朝清音》,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 国学的一般含义即:“一国之固有之学术”。 中国传统的学术主要凝聚在经史子集四部之中。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国学的主干是经史子集,其他的枝脉是由此而生发出来的。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学术的四个部类。其中“经”是指儒家四书五经一类; “史”是指历史典籍; “子”是指春秋战国以来诸子之学 ;“集”是指古代诗文词赋的著作,分为总集、选集、别集。 中国古代图书分为四部,即“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和顺序是在《隋书·经籍志》中最后确定下来的。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时编修《四库全书》,就是按经史子集四部来整理和编修的。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一、“国学”的来龙去脉 二、国学与管理智慧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民 族的人文始祖。代表南北文化传统。 炎帝神农氏率领其部落教种五谷,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倡交易,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据古书记载,炎帝为民采药治病,来到南方,因误尝“断肠草”,“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鹿原陂。 黄帝则率领其部落养蚕治丝、始作衣裳,伐木构材、筑造宫室,创造文字、制定历法,并发明指南车,将中华原始文明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 清华大学张岂之论中华文化发源 炎黄文化分别代表了南北地域的原始农业。原始农业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具体说,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即儒家文化)的物质基础。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成为楚文化(即道家文化)的物质基础。 儒家的文化厚重、扎实,提高了人的道德价值。道家的原创性文化飘逸、清俊,提高了人的审美价值。两河(黄河、长江)是中国的两条母亲河,由她们哺育出的两大体系的原创性文化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 经典的地位与作用,正如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宗经篇》所说: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 古代的经典是天地人三者的凝聚,也是中华文化精神的载体,是人性的奥区。 经典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它的普适性。《艺文类聚》对于经典的解释是“经也者,径也,言五路无所不通”,也就是说,经典承载着普适性道理。 另一个是它的阐释性。历代通过对于经典的阐释而有所创新,形成为“经学”。 孔子教育学生时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孟子说:“士,志于道”。 《礼记·中庸》中提出学习的境界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明代东林党人顾宪宗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 梁启超 于1920年写《清代学术概论》, 其中论及国学价值 国学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推动者,新的世纪,国学的价值正走向回归,我国文化史确有研究价值,即一代而已见其概… …可以学先辈之人格,可以知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 国学形成与发展的大致阶段 第一阶段。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之前。 第二阶段。自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是国学研究最为兴盛的时期。 第三阶段。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目前。这是指建国后国学命运的沉浮。 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主编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刊登《国学振兴社广告》,谓国学讲授内容为:“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按“内典”即佛典)以上内容实际上包括了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各个学科。 章氏于1906年于东京创立国学振兴社,仿效日本一些学者用一国固有之学问来弘扬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