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大学(学术版)2015年第6期9.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摘自大学(学术版)2011年第6期9 61 洞观“占领” 庆 年 风雨又一年。对美国的大学来说,这一年注定不会平静。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每年都断不了学生罢课,且活动愈演愈烈,触及面越来越广。2011年的学生罢课已经不止于抗议学费上涨,它们成为“占领华尔街运动”的一部分,“占领高校”搅动了全美几十所大学校园。教师也有参加抗议活动的,或为声援抗议活动,或为表达对大学现状的不满。更有离奇者,因为生不合作而罢课。据美国《赫芬顿邮报》11月23曰报道,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乔治·帕罗特因上课时学生未按照惯例给他带零食而拒绝上课。帕罗特称,他让学生带零食是为了鼓励学生互相合作,39年来一直要求学生这么做。这虽然是个案,但是折射了“占领”之下高校师生的心理“裂变”。 “占领”之所以成为风潮、形成为运动,绝非偶然,肯定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本刊当期发表了三篇文章,它们均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视角探讨了“占领”运动的因由。我们期待有更多同仁来关注这一事件,不是幸灾乐祸地“隔岸观火”,而是要深入探究其内在的矛盾性和影响因素,分析其可能对世界高等教育系统和环境产生的作用。因为在全球化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延伸的历史环境下,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都不可能完全置身于变数之外,局部的危机很有可能演变为系统性的振荡、全球的连锁反应。 这么说并不是危言耸听,上个世纪60年代燃遍世界的大学生运动,就是明证。起初,在1964年,不过是美国一、两所大学发生了学生抗议活动,后来蔓延到全美国,再蔓延到其他国家,至1968年达到高潮。高等教育的迅速大众化、普及化在高等教育内部形成的冲突和矛盾,以及反对越南战争、反对经济政策、反对两个阵营意识形态对垒,乃至中国“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运动的兴起等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激起了大学生普遍的反叛和“革命”行动,酿成了长达七、八年的世界性政治动荡。它不只对西方发达国家造成了冲击,对不少发展中国家也造成了巨大影响。 历史当然不会简单地重复,今天的“占领”运动较之于上世纪60年代的学生运动,时代背景、社会条件、现实矛盾都很不相同,是不是会卷起又一个巨澜还很难说。但我们不能不看到,高等教育的发展今非昔比,40多年前它在大多数国家还只是少数人所接受的教育,今天已经成为一半以上年轻人成功的希望,被视为社会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家庭和个人实现幸福的基本渠道。而高等教育公共投入的相对减少、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大、商品化要素的全面渗透,使得高等教育公共性日益流失,工具性愈益膨胀,内部学术传统日渐褪色,与外部的关系百趋紧张。高等教育在走向社会中心的同时,也被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所深深包裹和牵连。它更容易与社会其他矛盾发生“共振”,更容易因社会冲击而“受伤”,一旦有事,其颠覆性可能也更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历史的见识。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当清醒地、理性地观察当下。今天美国大学面临的矛盾或许就是他国大学明天面临的困境。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摘自《复旦教育论坛》第一期 文化创新: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持续动力 杨小微 文化是人难以割断、无法拒绝的一种精神力量,其不能强扭而只能因势利导。它如地心引力般在给人以稳定感和安全感的同时,又可能会成为影响人前进或上升的一种羁绊。因此,惟有对文化本身的不断创新,才能推进社会及教育的持续变革与发展。学校是教育的基本单位,教育的变革是学校这一社会组织得以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这里以学校变革为例,阐述文化创新对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持续推动作用。 文化的创新是必要的,但又不是割断历史式地从天而降,必须与传承相携而行。要在变革与创新中实现传承,最典型的做法莫过于先尝试进行变革,若行之有效,就将其转化为制度,如此意味着将改革创新变成了新的常规,新的思想、理念及行为便以制度不断跟进的方式得以传承。这当然是很不错的传承方式,既巩固了改革成果,也使一个组织得以进入新的状态。然而,制度跟进的一个不足之处便是制度容易走向僵化,正如组织的变革容易出现“冻结”一样。同时,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也常常会出现换一任校长换一套思路、难以持续发展的现象,结果对很多学校而言,改革的新态不能转化为常态,总是要不断地推倒重来,理想的新秩序总是难以建立。一些学校的变革经验表明,比制度跟进更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是形成一种既稳定又不断自我更新的文化创新与传承机制。 在我国学校变革进程中,文化热正悄然兴起。就其大端而言,有这么几种“做”文化的思路:一是为做文化而做文化。这种做法要么牵强附会,要么概念空泛,或者把该隐性的都做成显性的,直白而缺少文化该有的若隐若现的韵味,不是真正有意义的文化创新。二是做空间文化而不是组

文档评论(0)

rfx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