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凉之雾遍华林——从中国古代文学看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pdfVIP

悲凉之雾遍华林——从中国古代文学看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29卷 第 11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1.29No.1I 2008年 11月 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 NOV.2o08 悲凉之雾遍华林 从中国古代文学看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 龙国庆 (湖南科技学院 中文系,湖南 永州 4251oo) 摘 要: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之一。忧患意识贯穿于整个中 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之中,文章对忧患意识的特点及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影响、忧患意识产生的历史及社会原因提出自己独 特的看法。 关键词:古代文学;民族精神;忧患意识 中图分类号:l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8)11—0032—02 纵观一部人类发展史,一个民族在其婴儿时是靠血缘、 同”,“大同”即 “普天下皆有所养”。孟子 “仁政”理想,也 亲缘及地缘构成其凝聚纽带。这条是 自发的、粗糙的、脆弱 可以具体化为 “七十者可以食肉”,“八口之家,可以无饥”。 的,它禁不起来 自社会与 自然的巨大冲击。当一个民族发展 然而严酷的事实表明,这些理想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 到自觉阶段的时候,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民族精神就会水到 终是一个空想;一部中国古代史,几乎就是一部百姓挨饿史。 渠成地诞生。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作用,会使这个民族以新 中国古代人 口相对集中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耕地严 的精神面貌迎接各方面的挑战。古人常说的 “多难兴邦”,应 重不足。与希腊半岛、尼罗河谷及两河平原相比,黄河流域 该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 自觉的、自为 高五个纬度。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谈到黄河中下游的情况时 的、具有民族精神的、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的民族。 指出:“人类在这里所要应付的自然环境的挑战,要比两河流 那么,什么是民族精神?它与民族文化又是什么关系 域和尼罗河的挑战严重得多。”(汤因比 历史研究 ,上海人 呢?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也是民族文化的升华 民出版社 1986年版第92页) 与灵魂,它集中表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性格与风貌。民族精 这高出五度的纬度,带来的气候要比其他地区严酷许多。 神是贯穿于整个民族文化中的 “主心骨”,而民族文化则是民 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有的年份雨量稀少, 族精神在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有的年份雨量暴增。雨量集中于夏秋,易成洪灾;冬春少雨, 一 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根本区别,不在饮食、服饰、活 又形成干旱。诗经 ·小雅 ·十月之交 描绘的一幅地地震引发 动方式等外部标准上,而在植根于其民众心灵深处的民族精 洪灾的画面,至今读来仍令人惊心动魄:“烨烨震电,不宁不 神。 令。百川沸腾,山冢翠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充分展现 与重大局、重和谐、重仁义、重节操一样,忧患意识是 了古代之民在自然灾难面前那种渺小与无助之情。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形成有鲜明的 “中 这样的生产环境产生的收成必定是较低的,中国古代特 国特色”。忧患意识贯穿于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和极为光荣传 有的生产关系,又使这种短缺雪上加霜。中国古代官府徭役 统的中国古代文学之中。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忧患意识 之重与赋税之多,世所罕见;中国古代地主地租及借贷制度 的成因、影响,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全面继承民族遗产,创造 之严酷,亦为世所罕有。普遍民众处于天、地、人的三重夹 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是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