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针法浅识.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可根据情况选择局部取穴用激光针,远端取穴用手针的联合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栋 高惠合 温宝珠等. “面口合谷收”的红外热像图验证. 中国医药学报,1989;4 (1):31-34 [2]李顺月 张栋 王淑友等. 针刺合谷穴对正常人面部温度的影响.中国针灸,2009;(增 刊):57-59 [3]宋晓晶 张栋. 针刺合谷与光明穴在面部的红外热像显示研究. 国针灸,2010;30(1): 51-54 [4]刘玲. 合谷穴与口面部功能联系——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 湖北中医学院 2005 [5]陈淑莉 晋志高 景向红等. “合谷”穴和口面部联系的解剖学基础. 针刺研究,2004; 29 (3):217-221 [6] Litscher G, Ten Years Evidence-based High-Tech Acupuncture—A Short Review of Centrally Measured Effects* (Part II). ECAM 2009;6(3)305 –314 [7]Zhang WB, Wang LL, Huang T et al. Laser Doppler Perfusion Imaging for Assessment of Skin Blood Perfusion after Acupuncture. Medical Acupuncture, 2008;20( 2): 109-118. [8]Schikora D. Laserneedle Acupuncture:A Critical Review and Recent Results. Med. Acup. 2008, 20(1): 37-42 滞针法浅识 1 1 1 2 陈冬 杜琳 李睿 徐卉 (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北京 100700; 2 东城区永外社区卫生服务 心 北京100078) [摘要]滞针法是针刺手法之一,来源于古代的“搓法”。其具 催气,行气, 加强针感,松懈粘连,提升中气,牵正纠偏的作用。其基本操作为连续捻转,和 前后交替捻转。滞针法通常与其他手法结合使用,形成滞针震颤法,滞针牵拉法, 及齐刺滞针法,扬刺滞针法等等。 着得气迅速、针感强烈、刺激持久、疗效显 著的优点。在临床 多用于痛症、急症、顽症,其治疗范围广泛, 着广阔的发 展前景。 44 [关键词]滞针法;针刺方法; 滞针法是 种针灸操作手法,它是在行针过程 ,将针进行单向捻转,使肌 丝紧紧缠绕于针身,提拉针柄可感觉到针下沉紧,不能拔出,同时病人可 强烈 而持久的针感,其操作手法也不仅仅是单 捻转,可与其它辅助手法相结合。近 些年,滞针法在临床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临床报道与研究也日益增多,这些 使得人们对滞针法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本文就自己对滞针法的 些粗浅认识谈 谈,希望对广大同仁能 些帮助,也敬请大家指正。 1 对滞针法的认识 1.1 滞针法的起源 滞针法在古代文献 没 明确记载,但其操作方法类似于古代的“搓法”, 《针灸大成》:“指搓者,凡转针如搓线状,勿转太紧,随其气而用之。若转太紧, 〔1〕123 令人肉缠针,则 大痛之患。若气滞涩,即以第六摄法切之,方可施也。” 从 不难看出,“搓法”即是将针向 个方向捻转,状如 “搓线”,这与滞针法的 手法相同;“若转太紧”,则令 “肉缠针”,手下会感到 “滞涩”,说明搓法可以形 成滞针,且可用爪切法缓解。这些描述皆与滞针法如出 辙,充分表明滞针法来 〔〔2〕1 源于 “搓法。” 外在 《金针赋》、《针灸大成 ·杨氏补泻》里均 以烧山火、 透天凉为代表的复式补泻手法、以捻转为主的复式补泻手法,如龙 交战、龙 升降、子午捣臼法等,皆以左转9 次为补,右转6 次为泻,这些操作手法均为单

文档评论(0)

ygeorcgd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