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话教学的环境创设.doc
对话教学的环境创设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在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支撑下进行,其中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对话理念。对话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要真正把对话精神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还需要我们对对话有深刻的把握和真切的认识。对话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话语和背景中进行的,深刻把握宏观的对话前提是进行对话教学的基础,不仅如此,具体对话教学的进行还需要具体的教学环境的创设。
关于对话前提的探讨
对话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产生,才能进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赫金、弗莱雷和海德格尔等人关于对话前提的探讨为对话教学的进行提供了宏观的理论思考,对他们相关观点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深切地理解与把握对话与对话教学。
(一)巴赫金的对话前提
按照巴赫金的理解,对话前提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对差异性存在的确认。对差异性存在的确认,不仅在于外在的物理性、生化性的事实,最根本的,还在于对不同价值话语、不同情感倾向和不同意识形态立场的确认。只有在思想观点和价值立场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分歧的个体和群体之间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有对话的必要。没有差异性存在的所谓“对话”,本质上不过是同声复制而已。第二,对存在未完成性和片面性与局限性的确认。在巴赫金看来,作为个体的自我都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永远无法凭自我最后完成。未完成是人和世界的一种积极状态,意味着变化、新生和发展的可能性。与未完成性相关的是生存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片面性和局限性的存在给予人不断改变的愿望、可能,使人去生活、追求和奋斗。对话必定是有差异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交流,对话的目的是为了沟通、融合、相互理解和相互提升,在对话中,对话者通过对话在某些方面得以改变,某些方面得以克服。对话总意味着在对话中不断地丰富拓展、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观点。第三,对人的社会性的确认。巴赫金从来不只强调个体的差异性.他还突出强调人的社会性和共同性。“个体的差异性与社会的共通性,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制约、相反相成的两极,对于对话而言,它们缺一不可。对话只能在由这对立的两极构成的张力世界中进行。否定了这对立两极中的任何一极,这个张力结构也就解体,对话也就无法进行。”从对话的具体情境而言,对话需要一种共同统觉背景。说者和听者对话的进行需要他们有共同的统觉背景。“这种统觉背景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社会上不同意见、观点、评价,用各种话语复合而成的事物的指向,或叫定义;二是具体语境中,给定的表述的语言意义。两者结合起来就成为说者和听者用以理解言谈的知识背景。没有这种统觉背景,说者和听者就无法理解他们的言谈,因而言谈必定失败。”统觉背景的提供者和规定者不是对话双方,而是由众多他者组成的社会。
(二)弗莱雷的对话前提
关于对话需要的条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指出:缺乏对世界、对人的挚爱,对话就不能存在;没有谦虚的态度也不可能进行对话;对话还需要对人类深信不疑,对他们的制造与再制造、创造和再创造的力量深信不疑;离开了希望,对话也同样不能存在;最后,除非对话双方进行批判性思维,否则真正的对话也无从谈起。总之,“弗莱雷指出,只有建立在乎等、爱、谦恭、相信他人的基础上,对话才是一种双方平等的关系。如果缺少爱、缺少谦恭、不相信人就不会产生信任。如果没有信任,也就失去了对话的条件。信任会使对话双方更加感到在讨论世界的问题中他们是同伴。”所以,在教学对话中师生都应该以爱、平等、谦逊和信任的态度投入其中,而不能采取相反或破坏性的态度。
(三)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
“理解前结构”是指,人们进行理解活动的背景知识的总和。没有这种背景知识,理解活动就无法进行。理解前结构并不是理解者个人创造的,而是理解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时代和文化等所综合给定的。在海德格尔那里,“理解前结构”由“三前”构成,即前有、前见、前设。当人对文本或世界进行解释时,“这种解释总是根植在我们预先已有的东西——前有 (Vorhabe)中。”所谓的“前有”,是指—个人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时代的知识水平、精神和思想状况,物质条件、民族心理结构等一切影响他和形成他的东西的总和。“前有始终是隐而不显的,它决定此在的理解和解释,但却不能为人们条理分明地、理智地加以把握。它就像宇宙间某些最隐秘的法则,始终在起作用,但却永远也不会被人清楚地把握。然而,此在理解和解释却不会超出这个范围,我们要解释的东西,总是为我们的前有所规定了的。”进入解释的特定视角或切入点,海德格尔称之为“前见”(Vor- sicht)。他说:“解释总是根植于我们预先看见的东西——前见中。这种前见对我们前有中的东西‘切’第一刀,它这样做是看到了某种可以解释这东西的方法。”解释除了需要前有和前见还必须有前设。“前设”就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