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必修1意象.doc
西方意象论虽然没有我国意象论那样漫长的发展历程,但我们从以上诗人及评论家的观点中可以看出,西方意象论侧重于主观思想对客观世界的直觉感受和直接反映。无论这一感受和反映多么古怪和离奇,都要如实地记录下来,不加任何修饰和议论成分。而且,似乎感受越离奇古怪,写出的诗便越是好诗 。无论如何限定,“意象”这一概念都包含两个内容,即“意”和“象”。前者为主观,后者为客观。主观的“意”要通过客观的“象”来表现,客观的“象”是主观的“意”的表现方式。“意”是目的,“象”是手段。“象”是作者为表达“意”而精心选择的客观事物或景象。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古典意象论强调的是“意”,即通过手段达到的某种目的,亦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而西方意象论和我国现当代意象论则偏重于“象”,即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亦即作者表意的方式。二者侧重点虽然不同,但实质却是相似的。也有学者为强调意象派的美学原则与我国古典意象论的不同,曾把“image”译作“影像”、“形象”,也有人建议把它译作“幻象”。但无论如何译它,它的含义是很清楚的。在本文中,我们依约定俗成,称之为“意象”。直接传入西方的是古典诗歌而非诗歌理论。然而,我国古典诗歌理论是古典诗歌特点的集中概括:诗歌创作发展了诗歌理论;诗歌理论又指导和丰富了诗歌创作。充盈着浓郁的“意”、“象”特征的古典诗歌传入西方,给国外诗坛带去了全新的气息,一些诗人如饥似渴地阅读、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并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手法,在英美文学界一度形成“中国热”。意象派的代表诗作反映出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模仿。意象派的压卷之作是庞德的《地铁站内》(“In The Station of a Metro”)。这首诗写成后几经删改,最后一稿只有两行: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 普遍的译法为: 这些面孔在人群中幽灵般地显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朵朵花瓣。 多数评论家认为,这首诗是模仿日本俳句的,庞德自己在《漩涡主义》(Vorticism,1914)一文里也曾提到一首日本俳句: The footsteps of the cat upon the snow:are like the plum blossoms
“雪地上猫的脚印/好似梅花的花瓣。”但这首诗里有两个关键的词“are like”(“好似”)却没有出现在庞德的诗中,相比之下,这首日本徘句更像是比喻而非意象了。意象用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把要描写的事物与诗人头脑中产生的印象并列放置而不用任何关联词语来连接。流沙河先生在他的评介文章中提到白居易《长恨歌》中有过与庞德诗类似的两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同样两句,一句是面孔,一句是花,而且中间没有任何关联词语。这样比较起来,庞德的诗则更像白居易的这两句诗了。庞德在删改《地铁站内》时究竟是否读过白居易的诗,我们无须考证,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庞德在首次印刷这首诗时划分了节奏单元,于是,原诗变成--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 这样做的目的,叶维廉先生(Wai-lim Yip)解释为“把诗安排成感知的短语”(phrases of perception)[(6)];休·肯纳(Hugh Kenner)认为,“庞德的意图是提醒读者,他是在模仿中国诗,可能他认为被空间隔开的每个小单元在汉语中可以表现在一个象形字中”[(7)]。庞德自己则说,是“很小心地标明了节奏单元(rhythmical units)之间的空间”[(8)]。这种语法切分显然是模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无疑,在庞德心目中,这首诗若译为汉语,应成为两句各有三个“节奏单元”的诗人群 面孔 出现 黑湿 树枝 花瓣 庞德本人曾谈到这首诗的创作过程。一日,他步出地铁站,偶然抬头瞥见人群中一些妇女和孩子的美丽面庞,他强烈意识到这些面孔与阴暗、潮湿的地铁站极不协调,于是,诗人便力图再现这种印象,几经曲折,最后在头脑中呈现出一幅图画--湿漉漉的黑树枝上朵朵花瓣。这就是庞德刻意寻求的意象了。庞德说,“与其写万卷书,不如一生只写一个意象”[(9)],足见其对意象的重视程度。 诚然,我国古诗中确有意象迭加的范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马戴的“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然而,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与汉语的语法特点密不可分。孙绍振先生在评论中国古典诗歌时说:“它所擅长的是情景交融,它所追求的是意境。它往往避免形象间的逻辑关系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