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笔记整理与感悟 马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灸课本整理一下,再写点自己的感悟 针灸学是研究针刺和艾灸等治法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部分。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明显和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 针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法是运用各种金属针刺入穴位,运用不同手法进行治病的方法;灸法是采用艾条、艾柱点燃后熏灼穴位治病的方法。由于二者都是通过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常配合使用,所以合称为针灸。 针灸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即利用锐利的小石片(即“砭石”)砭刺体表某些部位来治疗疾病。此即针法萌芽阶段的所谓“砭术”。据《说文解字》载:“砭,以石刺病也”。《山海经》亦有“有石如玉,可以为针”之说。这是关于石针的较早记载。灸法的产生在火的发现和应用之后,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身体的某一部位受到火的烤灼而感觉舒适或病痛减轻,经反复实践,选择了易于点燃、火力温和并且具有温通血脉作用的艾,作为施灸的原料,从而形成了灸术。《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苦恼寒生满病,其治宜灸”,即指此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也由石针、骨针、竹针而逐步改变为铜针、铁针、不锈钢针。同时由于医疗经验的不断丰富,针灸腧穴不断增多的基础上,前人便按照腧穴的主治作用,结合针刺的感应情况和古代的解剖知识,把这些具有相同或类似作用的散在腧穴进行归类,并从理论上加以阐述,逐步形成了经络学说。 据文献考察,早在三千年以前,我国医家已把针灸临床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周代医书,即记载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篇《帛书》。《帛书》除载有经脉循行路线上的各种疼痛、痉挛、麻木、肿胀等局部症状及眼、耳、口、鼻等器官症状外,还有一些全身症状,如烦心、嗜卧、恶寒等。当时对这些病症,都是用灸法治疗的。 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对经络、腧穴、针炙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治疗原理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奠定了以经络学说为核心的针灸理论体系。 现存最早的论述针灸的专书是晋代皇甫谧编著的《针灸甲乙经》(公元282年)。该书在《内经》的基础上,对针灸理论进行了整理,依照不同部位确定了三百四十丸个穴名,为针灸专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针灸学发展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绘制了三幅彩色针灸挂图,分别把人体正面、背面、侧面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用不同颜色绘出。王焘又绘成了十二幅彩图,并在《外台秘要》中重点介绍了灸法,唐代“太医署”中设有针灸专科,有针博士、针助教、针工等。从事专业工作。北宋王惟一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公元1026年),当时曾刻在两块石碑上,树立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供学习者拓印和阅读。公元一0二七年,王氏还创造了两座针灸铜人,为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公元1601年)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广搜文献,是继《内经》《甲乙经》之后的又一次针灸学术大总结。此后,由于西洋医学的传入和反动统治者的崇洋媚外政策、针灸医学遭到摧残,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内经》关于经络的记载说,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护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经和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指经脉,犹如途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为络脉,它譬如网络,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 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对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一)生理功能 1.沟通内外,联系肢体 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指出了经络能沟通表里、联络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的作用。《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由于经络能输布营养到周身,因而保证了全身各器官正常的功能活动。所以经络的运行气血,是保证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营养供给,为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由于经络能“行气血则营阴阳,使卫气密布于皮肤之中,加强皮部的卫外作用,故六淫之邪不易侵袭”。 (二)病理反应 1.反应

文档评论(0)

bm504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