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与沙地治理研究.doc
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与沙地治理研究
段锡健,杨惠雯
(金诚信矿业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市海淀区长春桥路5号新起点嘉园12号楼15-16层45%以上,其中科尔沁沙地已经成为我国沙漠化严重发展地区之一[1]。改善科尔沁沙区生态状况,核心是恢复建设沙地植被。因此,对退化生态系统的研究、恢复与治理已成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其中荒漠化防治作为既能保护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提供农林牧等多种产品的新兴领域而备受关注。
1 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要素概述[6]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东北西部东西长达400余千米的一条大沙带,地处科尔沁草原的西南部,是东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自西向东缓倾斜。地理位置约在119°15′~123°45′E,42°15′~45°47′N,
图2-1 科尔沁沙地自然概况Figure 2-1 Overview of natural sandy Horqin
科尔沁沙地地表水主要为西辽河水系,主要地表水资源7.1亿m3,加上外来地表水量19.3亿m3,地表水总量约为26.4亿m3,但外来水量受上游地区用水的控制,实测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2.5亿m3,其中只有30%~50%可被利用。河流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年内也分布不平均,多集中在汛期,旱季径流很少,常出现断流现象。地下水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其次还有河水入渗,山区侧向径流,灌水回渗及深层越流等补给,地下水径流由西向东泄出区外,蒸发也是排泄途径之一。科尔沁沙地南部为风积沙丘潜水地段,含水层由中粗沙、中细沙和粉细沙组成,厚度50~150m,由于地质构造影响,水资源主要以30cm以上潜层水为主,埋深0.5~4m,矿化度一般小于0.5g/L。沙地北部边缘为大兴安岭山前冲、洪积潜水地段,含水层以冲、洪积中粗沙、沙卵石为主,厚度由山前的15m增加到平原的105m左右。地下水埋深为1~4m、矿化度小于1.0g/L。沙地中部是河流冲、洪积潜水地段,包括西辽河、新开河及教来河之间的平原及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下游河谷平原。含水层由西向东逐渐变化,厚度30~80m,最厚达100m,自西向东,由南向北增厚。矿化度为0.5~1.0g/L,其地下水位1~4m。
2 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特征
2.1 土地荒漠化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7]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经营活动强度的加大以及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科尔沁沙地土地荒漠化面积迅速增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20世纪50年代末,科尔沁草原荒漠化面积约为20%,到70年代中期已增加到53%,80年代末期又发展到77.6%,年均荒漠化发展速度高达1.92%。这种大范围的土地荒漠化使可利用土地资源急剧减少,生态系统生产潜力迅速衰退。
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和扩展,不论是固定沙丘的活化或耕地的风蚀,都严重引起土壤的粗化和肥力下降,结果大大降低了土地对物质能量的转化效率和产出能力,土地生产能力急剧下降,作物单产长期处于低产状态。目前在科尔沁沙地腹地,玉米、大豆、荞麦等作物单产每亩只有100kg,同时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产量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稍有旱象往往颗粒无收。
2.2 降水减少,旱灾及其它各种灾害频率加快
干旱多风是本区气候条件恶劣的主要特征。近几十年来又出现了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风力增大的趋势,使本地区气候条件更加恶化[7]。科尔沁沙地20世纪50年代平均降水量444mm,70年代末只有370mm,80年代降水量又比70年代有所减少。科尔沁沙地20~40年代平均每5年发生一次旱灾,40~60年代每3年发生一次旱灾,到了70年代每2~3年就发生一次旱灾。同时最长连续干旱日数由20多天增加到50多天。由于降水量减少,该区水资源贮量相应下降,主要河流70年代后经常发生断流。
2.3 草场严重退化,载畜能力差
近几十年来,由于盲目追求牲畜存栏头数,造成草场超载,牧草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草场质量严重下降。由于对林地和草地的过渡开垦,加之经营活动的粗放,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7];在草场退化的条件下,沙区的广大牧民不是通过缩减牲畜数量提高质量的办法来获取较高的收益,而是继续一味盲目地扩大牲畜数量,而忽视对草场的投入。这实际上是对天然草场的一种掠夺式经营。虽然短期内牧民的收入有所增加,但付出的代价却是造成草场的更加恶化。草场的恶化直接影响到牧民的收入,又促使他们继续通过扩大牲畜数量与掠夺范围的办法来提高经济收入。由此引发出草场不断退化和牲畜数量盲目增长之间的恶性循环。
3 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科尔沁沙地地处我国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区,由于干旱少雨季节与频繁大风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地表沙质沉积物的疏松性和年降水量的不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使这里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