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高校普通化学》之《胶体》.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全日制高校普通化学》之《胶体》.ppt

* * §1-2 胶体溶液 2.1分散系: 分散系: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 中 所形成的混合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系的分类: 分类依据:1 分散质颗粒大小 粒子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在显微镜下看不到,高度稳定。 小分子小离子分散体系(真溶液) <1 粒子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在超显微镜下可以分辨 胶体分散系(溶胶、高分分子溶液) 1~100 粒子不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在一般的显微镜下可以看见,不稳定,易分离。 粗分散系(悬浊液和乳浊液) >100 主要特征 类型 颗粒大 小(nm) 2.按分散质与分散剂的聚集状态: 合金、有色玻璃 s s 珍珠、白宝石、皮冻 s l 钟乳石、泡沫塑料 s g 泥浆溶液、氢氧化铁溶液 l s 牛奶、豆浆 l l 泡沫 l g 烟、尘 g s 云、雾 g l 混合气体,如:空气 g g 实例 分散剂 分散质 2.2溶胶的性质 (一)光学性质:丁达尔现象 (二)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 (三)电学性质:电泳与电渗 2.3胶团的结构 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FeCl3+2H2O Fe(OH)2Cl+2HCl Fe(OH)2Cl FeO++Cl-+H2O 胶 核:许多Fe(OH)3分子聚集在直 径1~100nm的颗粒内。 电势离子 : 胶核优先选择的吸附溶液中的 与其相关的FeO+离子而带正电。 反离子:电势离子吸附的介质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 胶粒:电势离子与部分反离子连同胶核,共同 称之为胶粒。 吸附层: 扩散层: 胶团:(胶核+吸附层+扩散层) 正溶胶 : 负溶胶: {[Fe(OH)3]m · nFeO+ · (n-x)Cl-}x+ · x Cl- 2.4溶胶稳定性和聚沉 溶胶的不稳定因素有两个方面: 第一:溶胶粒子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沉降 第二:溶胶是一个高分散、高表面能的系统, 胶粒间会凝聚成大的颗粒而聚沉。 但是,事实上胶体是稳定的 。 (一)稳定性的原因 (1)动力学稳定性 布朗运动 (2)聚结稳定性 1. 胶粒带有同种电荷而产生斥力。 2. 因为被吸附的离子和溶剂的相互 作用,胶粒具有一层溶剂化膜,它 在水中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也能 阻止聚结。 (二)溶胶的聚沉 (1)聚沉: 若胶体的动力学稳定性或聚结稳定性遭到 破坏,溶胶就会因碰撞而聚结沉降,澄清透明 的溶液就会变浑浊。 (2)聚沉途径: 1.溶胶的浓度加大:溶胶的浓度增大, 胶粒的碰撞机会就增加,容易沉降 2.长时间加热溶胶:增强胶粒的热运动, 溶剂化膜被破坏,电势离子与反离子数 目减少,双电层变薄,聚结的可能性增加。 3.加入电解质:电解质加入到溶液中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大, 其中与电势离子相反的离子会挤压“扩散层”,扩散层变薄,甚 至挤入“吸附层”,中和了胶粒表面的电荷。同时,反离子减少 了胶粒所带的电荷,使胶粒间的静电斥力减弱,聚沉机会增加。 (3)聚沉值(凝结值): 在一定时间内,使一定量的溶胶完全聚沉所需要的电 质的最小浓度。(mmol·L-1)。值越小,代表能力越强。 (4)聚沉规律: 1.离子电荷越高,聚沉作用越强 2. 同价离子,按照感胶离子序 。 如: Cs+>Rb+>K+>Na+>Li+ Ba2+>Sr2+>Ca2+>Mg2+ 原因:离子半径变小,电荷密度增加,但离子水化 半径也相应增加,聚沉能力就会减弱。 3.溶胶可以发生相互聚沉。 §1-3 乳浊液 3.1表面活性物质 分析: 处在液体或固体表面的离子,受到其它粒子的作用力与处于内部的粒子不同。 内部粒子受到各个方向上的作用力的合力为零,而表面粒子受外部其它粒子对其引力较小,最终必然要受到一指向液体或固体内部的合力。 因此,表面粒子处于剩余的力场中,能量较高,不稳定。 (一)表面能的含义: 表面能:表面粒子高于内部粒子的能量。 系统中单位体积的表面积越大, 表面能越高,越不稳定。 表面活性物质: 溶于水后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能的物质。 表面惰性物质: 相反能增加水的表面能的物质。 (二)表面活性物质的 分子结构(成因): 分子都是由极性基团和非极性基团两部分构成。 碳氢长链 、 芳香基团 非极性基团(疏水性) -OH、-COOH、-COO-、-NH3+ 、-SO3H 极性基

文档评论(0)

docinpf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12202040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