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中社会控制.pdf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犯罪学中的社会控制 姜兰昱 (中国刑警学院,沈阳110032) 在犯罪学研究中,社会控制这个词语的使用并不罕见。概括起来,是从三个角度运用的, 即社会控制理论、社会控制思想和作为术语的使用。 一、社会控制理论 西方犯罪学中,控制理论是指用社会控制的强弱来解释犯罪行为产生原因的一组理论。 犯罪的控制理论假定,驱使个人进行犯罪行为的动机,是个人人性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 潜在的犯罪人;如果放纵自己的欲望的话,任何人都会自然而然地实施犯罪。因此,犯罪学研 究的关键问题应当是“大多数人为什么不犯罪”的问题。人们之所以不犯罪,是由于存在着抑 制或控制我们不犯罪的各种力量的缘故;人们之所以犯罪,也是由于抑制或控制人们不犯罪的 力量薄弱的缘故,而不是由于存在着驱使他们犯罪的力量。控制理论的基本假设与早期的传统 观点不同,并非讨论“为什么一些人要进行犯罪行为?”控制理论假定,人们对刑法典中体现 的价值观有一致的看法,这些价值观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不犯罪是因为他们遵 从这些价值观,他们与传统社会的联系是牢固的;而犯罪则是人们不遵从这些价值观,他们与 传统社会的联系被削弱或者破裂的结果。【11 特拉维斯.赫希(TraviSHirschi)在1969年出版的《少年犯罪原因》一书中,系统论述 control 了一种少年犯罪的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theory),又称为“社会联系理论”(social bond theory,或译为“社会键理论”、“社会连接理论”)。赫希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社会联系 (social bond)。此理论的前提主张人性是追求利益和立即快乐,而犯罪行为通常可带来利益 或立即快乐,所以犯罪是自然而不需解释的,反而服从社会规范的行为需要解释。社会控制理 论认为人和社会的连结力量不够,即社会控制力量太弱,是导致偏差犯罪行为的主因。赫希认 为当个人与社会的连结力变弱时,社会对其成员的约束力量变少,犯罪就可能因此产生。他提 (belief)。其中,依恋指个体对他人意见的敏感和重视程度。个体愈重视他人的期望和意见, 则犯罪的倾向愈小,因为社会规范是多数人的看法和期望。赫希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道德人 是因为其为社会人,一个人若不重视他人的意见和看法,便能为所欲为。因此,根据此项理论, 暴力行为的发生则是因为与家庭和学校中的重要他人,如父母、朋友、角色模仿对象或是机构, 如学校、社团之间的依恋程度小,不重视他人的意见和看法,不想符合他人的期待等所造成。 虽然没有解释社会联系是如何形成的,社会联系为什么削弱,社会联系的成分是否同样重 要,如果只有一种成分受到削弱是否会导致犯罪,社会联系一旦受到削弱后是否还会得到回复 与加强等问题,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已成为西方犯罪学中最基本的论之一,不仅是用来解释少 年犯罪的,也适用于成人犯罪。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是如此重要,说它是中西方犯罪学研究者 【11吴宗宪.西方犯罪学[M].法律出版社,2006:381. 49 在看到“社会控制”这一语汇后的第一反应毫不为过。但是社会控制的思想在犯罪学历史上源 远流长。 二、社会控制思想 犯罪实证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恩里科.菲利(EnricoFerri)从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 会因素三个方面分析犯罪原因,并推导出了著名的“犯罪饱和论”:每一个国家客观上都存在着 促使犯罪产生和变化的这三类因素,但是这三类因素又是不断变化的,这些因素的变化将引起 犯罪现象的变化。因此,“每一个社会都有其应有的犯罪……其质和量是与每一个社会集体的发 展相适应的。”他认为,“艾米特莉特的古老格言是可以坚信的:‘犯罪也有年终平衡,其增多与 减少比国民经济的收支还带有规律性。” “就像我们发现一定数量的水在一定的温度之下就溶解为一定数量的化学物质但并非原子 的增减一样,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下,我们会发现一定数量的犯罪。在一般情况下,各 国的犯罪都按照饱和法则变化。但是,在社会环境异常的情况下,会发生超饱和现象。他主张 实证主义者不对此进行宿命论的解释,“事实上,犯罪的差额是由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决定的。 通过改变最易改变的社会环境,立法者可以改变自然环境及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的影响,控制 很大一部分犯罪,并减少相当一部分犯罪。我们深信

文档评论(0)

july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