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读书》2010年第2期.pdf
原生态:现代与未来
编者按:原生态文化是近一两年的文化热点。“原生态”这个概念
在被关注的同时,也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商业运作,这个过程当中,原
生态文化被扭曲变形,失去其本来面目。为此,去年九月底,贵州省举
办了“原生态文化:价值,保护与开发”国际论坛,编辑部参加会议后,
觉得很有意义,将其中几个人的发言刊登在这里,以引起大家对原生态
开发与保护的重视。
“原生态”的原始形貌 彭兆荣
当下“原生态”很时髦。但是,客观地说,人们并没有弄清楚它的
含义,就匆匆忙忙地使用起来。按社会使用、展现、展示它的一般理解,
“原生态”大概指那些原始的、固定的、异族的文化艺术形式和形态。它
颇似于传统人类学中的 “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s) 和 “原始艺术”
(pr imit ive arts)概念。如果这种相似性在逻辑和理由上具有共同之处的
话,那么,蕴藏在其中的“道理”就值得认真地厘清,以使我们不至于
重蹈历史的覆辙。因此,从人类学的角度进行讨论也就显得非常必要—
—它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特殊而特别的领域。
在传统的人类学研究视野里,那些 “异文化”(other cultures)——落
后的、无文字(no-literary) 、封闭的、原始的、野蛮的社会,经常被当做
“文明社会”——以“欧洲中心”为主导的、参照性的、分类化的社会
形态比照。这样的分类带有殖民主义扩张时代的政治意味。换言之,“原
始”首先是“文明”的对立物,——即“现代—文明/ 原始—野蛮”的
二元分类性同构。我们从爱德华·泰勒的 《原始文化》、弗朗斯·博厄
斯的 《原始艺术》、罗伯特·路威的 《文明与野蛮》、拉德克利夫- 布朗
3
的 《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列维- 布留尔的 《原始思维》、列维- 斯
特劳斯的《野性的思维》等人类学家们的著作中清楚地看出。这种分类
除了对历史上的族群进行政治性区分外,也阻断了现代艺术与原始艺术
的原生纽带(primordial ties) ;而事实上现代艺术原本与原始艺术之间存在
着割剪不断的历时承继关系。
我们的讨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在西方历史上,“原始文
化”是 “原始主义”(primitivism) 的具体。在最广阔的意义上,它是针对
“现代主义”而言的。在这个层面,它又经常与古典阶段对称。从这一
层面看,与“原始主义”概念相一致的“原始文化”主要是从时间上进
行区分的一个历史阶段。但是,纯粹从时间来区分的学者并不多,它更
主要的还是一个“对话性分类”(a dialogical category) ,即在时间上与“现
代”相对,性质上实指那些“未发展的”、“部落的”、“史前的”、“非西
方的”、“小规模的”、“无文字的”、“静止的”、“落后的”、“异民族的”、
“野蛮的”等等文化艺术。正如罗德斯所说:“‘原始’这个词通常指那
些相对简单、欠发达的人和事,而这些特点是基于比较而言的。”毫无
疑义,这种分类在福柯的“话语理论”,即“权力/ 知识”的框架里,“原
始”的东西不仅被认定为“土著”(native)和 “原著”(indigenous)性的人与
事,更重要的是,其中已经浸透了强烈的“话语”性质。而这种比较性
分类在今天“后殖民理论”的眼里很自然就成了萨义德“东方主义”中
的“他者”(others) 。从这个意义上看,一方面我们要对这一概念分类有
一个历史谱系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必要在反思的原则下对这些概念
分类进行重新讨论、认识和新质的注入。比如,在今天,“原著”这一
词就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被赋予了崭新的意义。
其次,由于人类学传统的学科性质,包括对“异文化”田野调查特
殊的民族志研究特点——对那些异族的、无时间的、部落的、仪式的、
集体的、非理性的、封闭的社会和文化进行参与式分析和解释,决定了
“原始文化”成为 “民族志的”(ethnographic )范式。对民族志范式的讨
4
论,一方面提供了从这一人类学学科角度看待原始文化的独特视野,另
一方面,也激发了进行人类学后现代反思的热情。其中对所谓“差异”
的当代阐释就是一个例子。如果说,“原始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
的差异可以成为 “非西方/ 西方”的价值区分,即通过分类进行 “区
分/ 排斥”的话,那么,在今天对这一分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