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五)·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军事制度和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doc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军事制度和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在中国古代史上,我们还需要注意掌握了解古代政治制度中其他一些重要的内容:监察制度、军事制度和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史上监察制度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史上,监察制度是比较发达的。其原因在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需要通过监察制度加强对官僚队伍和地方机构的控制。当然,历史上监察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对我们今天反腐倡廉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主要王朝 监察制度和措施 秦朝 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西汉 西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查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东汉 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 北宋 在地方上设立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 元朝 在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的监察机关 明朝 在地方上设提刑按察使司,统管地方监察、司法 除了上述制度以外,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种“另类”的监察制度,这就是明朝时期实行过的厂卫特务机构。明朝统治者先是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掌管缉捕、刑狱之事,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锦衣卫直接由皇帝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的管辖,后来又先后设立了东厂、西厂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这种以特务方式进行监视监察的办法,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史上的军事制度发展较为繁复。在古代史复习中,主要掌握以下几点内容:
隋唐到北宋时期的军事制度变化
隋朝建立以后,沿袭了始创于西魏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隋文帝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这样,府兵制和均田制相结合,成为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隋文帝的军事改革,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户口和赋税收入,扩大了兵源,也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这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融合
唐朝前期的军事制度仍然是府兵制。唐太宗时期,进一步改革,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主要是增加了军府的数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驻守关中,形成了“内重外轻”的局面,加上府兵制下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这些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唐朝的府兵制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瓦解,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彻底崩溃。造成府兵制瓦解崩溃的主要原因是:①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经济基础上的,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失去了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②府兵制下的府兵虽然在服役期间免征赋役,但是在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等,国家将军费负担加在了百姓身上,百姓负担沉重;③由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士兵逃亡严重;④府兵的社会地位不断下降,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
随着府兵制的崩溃,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募兵制是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募兵制的实行有着双重作用:①积极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于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产。封建国家也得以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军队;②消极方面:募兵制下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容易导致军阀的形成。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之所以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与募兵制的发展不无关系。
正是由于募兵制的严重弊端,北宋建立以后,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虽然仍然实行募兵制,但在制度上有了较多的变动。主要措施如下:削夺了中央禁军统军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军将领有统兵权却无调兵之权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分离,相互牵制;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各地方军队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此外,为缓和阶级矛盾,北宋还奉行养兵之法,即每到荒年,政府就派人到灾区招募饥民当兵,以此来缓和农民的反抗。虽然北宋初期的军事制度改革克服了唐末以来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但是,却又造成了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以及军队人数过多、素质低下,和随之而来的军费激增的问题,是形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因素。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中,王安石对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主要措施如下:
①保甲法:这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这样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军费的开支;②将兵法。这是针对更戍法的缺陷而实行的。即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这就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王安石变法中的军事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