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富兰克林 加到收藏夹?添加相关资源
科学成就 趣闻轶事
?
一、生平简介
? 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1706年1月11日诞生于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工人家庭。
富兰克林8岁上小学,聪明、好学,成绩突出。因为家境贫困,10岁就退学,跟着父亲学做肥皂和蜡烛。12岁的时候,到哥哥詹姆士的厂里当印刷工。在这期间,他博览了许多有名的著作,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15岁已能写得一手好文章。1723年离开波士顿,到费城一家印刷厂当工人。后来去英国学艺,回国后制造成北美第一台铜版印刷机。1727年富兰克林组织了青年自学团体“共读社”,在这个基础上,于1731年创办了北美第一座图书馆。1743年富兰克林在费城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科学团体“北美增进有用知识哲学会”。1746年富兰克林开始走上了研究电学的道路。1748年他出卖了他的印刷所,把全部时间致力于电的实验。1753年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同年,因为他在电学方面的出色成果,荣获英国伦敦皇家学会授予的科普利金质奖章。1754年富兰克林取得美国麻省坎布里奇大学(现在的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756年富兰克林被选为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员。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富兰克林积极参加反英斗争,参与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工作。1769年当选为美利坚哲学会会长,一直连任到他去世之日。1772年他还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的外国院士。1776到1785年出使法国,促成1778年法美同盟的缔结。1787年被选为制宪会议代表,极力主张废除农奴制度,为解放黑奴作出了很大贡献。
1790年4月17日,富兰克林病逝于费城。
?
二、科学成就
富兰克林对物理学的贡献主要在电学方面,是探索电学的先驱者之一。
1.说明各种电现象的理论,最早提出电荷守恒定律。
就在一个简单的放电实验中,富兰克林取得了第一个重要发现。他让A、B两人分别站在木箱上,用莱顿瓶分别使他们带上玻璃电和松香电,又让A、B向站在地上的第三个人C放电,结果都有火花闪现。但是如果A、B带电后先互相握手,再向C放电,结果都没有火花闪现。富兰克林由此发现玻璃电和松香电可以互相抵消,于是总结出电荷有两类,他把玻璃电叫做正电,把松香电叫做负电,分别用“+”、“-”符号来表示。并提出了电的单流体学说,他认为:每个物体都有一定量的电,电只有一种。摩擦不能创造出电,只是使电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它们的总电量不变。物体上带过量电的称为带正电,不足的称为带负电。由于这些概念的引入,使电成为可以定量的物理量了。
2.揭开雷电现象的秘密,制作了避雷针
在1749年到1751年间,富兰克林仔细观察和研究了雷、闪电和云的形成,提出了云中的闪电和摩擦所产生的电性质相同的推测。1752年他在费城进行了震动世界的电风筝实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利用风筝将大气电收集到莱顿瓶中,使其充电,由此证明了他所提出的“闪电和静电的同一性”的设想。根据这一理论和他对尖端接地导体放电现象的发现,1750年提出了关于避雷针的建议。这一建议首先于1852年在法国马利大学得到应用。避雷针的发明不仅可以防止闪电所招致的严重危害,同时也破除了迷信,揭示了自然力的真实性质。
3.在工艺制作等方面的成就
富兰克林还发明了双光眼镜、宾夕法尼亚火炉(一种节约木材的炉子)、电轮(电动机的雏型)等等。
?
三、趣闻轶事
1.用拴钥匙的风筝捉天电
18世纪中叶,科学还没有揭开雷电现象的秘密,人们常把雷电同上帝发怒联系在一起。富兰克林是不信上帝的,他想揭开这个奥秘。1752年有一天,富兰克林正在用一连串莱顿瓶作实验,在一旁观看的妻子里德不小心碰了一下莱顿瓶,顿时电光闪起,她尖叫了一声倒在地上。富兰克林扶起妻子之后,为刚才发生的轰响和电光吸引住了,他联想到雷闪现象中的雷声和电光,于是设想天上的电很可能和地上的电是一样的。为了证明天电和地电是同一种物理现象,他设计了一个著名的捉天电的风筝实验。
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富兰克林和儿子威廉一起来到野外,在一个棚子附近放起风筝来。这是一只特殊的风筝:用两根很轻的杉木条做成一个十字架,把一块丝绸手帕的四角扎在十字架的末端。一根尖细的铁丝固定在十字架上同水平方向垂直的木条的一端,使铁丝向上伸出一英尺或更多些;在牵引风筝的线的末端,系有丝绸带,再在丝绸带同风筝线相连结的地方,拴上一把钥匙。富兰克林用一只莱顿瓶来收集天电。在一次雷闪中,风筝线上的绒毛头竖了起来,同时钥匙和富兰克林的手指间闪出一串电火花。这时候受到猛烈电击的富兰克林忘却了雷击的痛苦,欣喜地向身旁的儿子喊道:“我受到电击了!现在可以证明:雷闪就是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