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的药物治疗中的若干问题.pdf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痤疮的药物治疗中的若干问题.pdf

维普资讯 · 734 · ChineseGeneralPractice,May2004,VoL7No.10 · 用药指导 · 痤疮的药物治疗中的若干问题 张石革 马国辉 修赤英 【*111~类号】 R758.733 【文献标识码】 A 痤疮俗称 “粉刺或壮疙瘩”,多自青春发育期发病,男女 病 、光老化皮肤病、色素异常性皮肤病和皮肤肿瘤的发展过 两性各在 l5或 l2岁开始出现,到2O多岁才缓慢停止,少数 程。研究表明,维A酸在毛囊真皮内主要通过RAR—B、RXR 人可延迟至3O多岁。因此,常冠以 “青春痘”之称。痤疮是 — d发挥作用;表皮内主要通过RAR一 、RXR—a发挥作用。 发生在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其病因有两个方面:一是 维A酸的不同作用取决于对各种不同受体的选择性,无选择 青春期皮脂分泌旺盛;二是在厌氧环境下,痤疮丙酸杆菌大量 性 (或选择性小)的药物可能激活多种受体,因而带来的相 繁殖,并产生溶脂酶,分解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而 应副作用也较多。 引起炎症,或淤积的皮脂进入真皮,引起毛囊周围程度不等的 表1 治疗痤疮的药物分类与作用 炎症。女性在经期加重。妊娠期则好转。 1 治疗痤疮药物的类别与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痤疮按症状在国际上分为 1~4级,类型有丘疹型、寻常 型、囊肿型、结节型和聚合型。其致病因素复杂,包括皮脂分 泌过度、毛囊上皮脱屑、毛囊口过度角化、痤疮杆菌繁殖、精 神紧张、感染和炎症等。许多因素常交织在一起。 当前,在痤疮的药物治疗中存在着6个问题: (1)患者 的生活质量常被忽略,心理、情绪和饮食因素未被重视,健康 教育尚需大力普及; (2)选药缺乏针对性,如以粉刺为主时 常选用抗生素,感染和炎症时又单用维A酸制剂;(3)对抗 生素的耐药突出,约50%的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四环 素、克林霉素耐药L1;(4)对药物的刺激性提示不足; (5) 适宜的合并用药;(6)痤疮复发和微粉刺的维持治疗。 目前,皮肤科在对痤疮的药物治疗中常选用维A酸受体 抑制剂和角化抑毹剂;对伴有显著感染者,口服克林霉素、红 霉素或 四环素类抗生素,对浅表感染者可外用抗生素制剂 (包括甲硝唑) (见表 1)。伴囊肿形成者应切开促进表皮细胞 维A酸 (AP )是维生素A的衍生物,近年来对其研究和 增生与分化。 应用有了重大的突破,已开发上市的有3代药物 (见表2)。 2 维A酸受体和维A酸类药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第 1代 (1969~1974年)为天然的非芳香维A酸类,包括维 大约 l0年前,对维A酸的药理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仅 生素A 自然代谢产物,如全 一反维A酸,13一顺维A酸。第 从表面认为有两个方面作用:一是可缩小皮脂腺组织,减少皮 2代 (1974~1980年)单芳香维A酸,有一个芳香分子环。 脂腺的活性和分泌;其次可促进上皮代谢、增长和细胞分化。 如芳香维A酸,代表药物有异维A酸。第3代 (1980~1996 自20世纪9o年代,国外Petkovich等 (1987年)发现了 年)是多芳香维A酸,几种同时推出的药物有阿达帕林和乙 第 1个维A酸受体 (RAR—a),相继 (1988年)又发现了第 炔维A酸 (他扎罗汀)。l临床试验表明,第 1代维A酸对受体 2个受体PAR— ,均属细胞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其后 David 的选择性差,局部刺激性强,导致的不良反应甚多,应控制使 (1990,年)又发现了人体维A酸X受体 (RXR)。根据AP R 用。适用于严重的结节性或聚合性痤疮 、鱼鳞病等。第2代维 的化学结构和结合配体的特异性,可将维A酸受体分成两类: A酸

文档评论(0)

wuyouwul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