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诗歌文论.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古体诗写作缺失之要因浅议 导语:现代古体诗的写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问什么我们的物质条件远比古人优越,文化的层面远比古人更加宽广,却没有产生像盛唐时期的大家杰作呢?其原因在于社会的还是人本性的?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做一初步讨论,来总结当代古体诗的写作缺失的诸多因素。 关键词:古体诗 创作 缺失 当代 环境客体比较 诗歌最繁盛的唐朝,也是诗人最集中的时代,创造了无比灿烂的诗歌文化,其后的任何时代都难以超越这个诗歌的黄金时代。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距离还在逐步地拉大,我们距离鼎盛时期的恢弘场面不仅因历史的远去而远去,还因为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而进一步沦落。 这里,并不是批判现代诗歌的没落,现代诗自有它的独到之处,虽然两者都是“诗歌”,但是它们讨论的着重点和范畴却是不一样的 。当今社会客体及人文客体的演变,古体诗创作进入一个式微时期,现代人创作古体题材的诗歌的缺失,对造成这一原因的诸多因素做以下几方面的分析。 第一,社会性的因素。这无疑是最大的原因。首先,盛唐时期的科举取士制度激励几乎所有的读书人作诗,并且要做好诗才能有更大的机会进入仕途,而且当时的文化背景也铸就了诗歌的繁盛,文化的土壤是滋生相应文化的先决因素,比如当今的网络文化就是在网络的土壤里滋生的。盛唐的社会,国内环境相对安宁,没有外患,文人们大有闲心作诗,而且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其次,大唐是当时东亚的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时节和商人,不同的文化交织,相互交流,进一步开阔了读书人的视野。 第二,文化积淀的原因,经历了汉末动乱、三国纷争、南北朝的政权频繁更迭,中国古体诗歌无论从取意,还是对诗歌的基本规律都积累了很多宝贵的认识。例如“四省八病”说就是对诗歌写作的格律的早期认识,虽然今天看起来过于繁琐和缺乏操作性,但是它是那个时期对诗歌格律的看法和经验总结,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后来这种严格的要求大大束缚了诗歌的自由流畅性,在有识之士的大力推进下才逐步摆脱这个“紧箍咒”的无理束缚。当然,不能指责格律诗的平仄要求,没有任何规则的诗歌必定是乱麻般的语言凑合起来的,其艺术性、可读性就打打折扣了。 唐朝立国初年,仍旧沿袭隋代和隋以前的诗歌路线,奉制诗、宫体诗等死板浮艳的诗歌依旧充斥于文坛。陈子昂等人毅然举起“兴寄”的大旗,要求改革诗歌的这一不良风气,给唐初的文坛注入了鲜活的空气。其后的初唐四杰在诗歌的面貌革新上也有很大的贡献,他们都是文采斐然,各有千秋,尤其是王勃。 经过唐初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到李白、杜甫时代,诗歌已是繁花似锦、大放异彩的时代。唐朝经济最发达的时期就是诗歌最繁盛的时期。他们不断学习前人的名篇名句,众取所长,不断地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风格。例如杜甫和李白都非常推崇谢灵运的作品,杜甫认为谢的“澄江静如练,晚霞散成绮”一语道破了澄江的下午风光,不知不觉地将个人融入了自然景色之中。李白推崇谢的清新明朗风格,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叔云》中写道“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文章建安骨”,深刻表达了对谢灵运的崇拜,虽然李白自称为“仙”、“道”,但是他的创作成果是建立在广泛的学习借鉴之上的,没有前人的佳句名句就没有李白的优美字句。 然而,纵观当今的古体诗写作状况,却没有能够超过盛唐的作品,能够企及的也是寥若晨星。当代人并不是努力程度问题,更不是智力问题,但是当代缺乏的恰恰是文化环境的问题。当代人生活的环境基本上是白话文是世界,如果要作诗就得慢慢静下心来思考。古人则不然,他们也许兴致来了就提笔一挥而就,或是随口吟咏。总之,他们的环境是非常开放的,并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现代人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有时无法避免。而且当代的文化积淀也是一个阻碍,要真正回味那种情趣是不可能的,这其中的诸多因素在下面将会逐一论述。 古人用文言文,不能说对所有人都灵活自如的运用,但是稍有学识的人就不是问题,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虽然也不避免雕琢辞藻,但是对于李白、岑参等大家的很多作品而言,都是流畅清新的,读来让人心里顺畅,不会产生梗塞的阻塞感,正所谓诗论家所讲的行云流水的境界。如岑参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便是这一观点的代表性例证,不论过了千百年,即使用今天的语言来诵读依旧是朗朗上口、韵味无穷。今天的人要写出这样的名句可能就很困难了。 其三,社会因素的巨大变更。这是一个包罗政治和文化的广义性范畴。 1,社会主义的建立在思想上指导是马列主义,而非古代文化,古代传统文化下降到提升公民修养弘扬民族精神等具体事务类事上,,古代文化的地位转换就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 2,多年来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以至于前几年出现的和韩国的端午争端问题,中国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将端午节列为法定节假日等一系列举措表明当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这也为诗歌的进一步繁荣和创造带来一定的挈机。 3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本账号下所有文档分享可拿50%收益 欢迎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