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让新闻生命力更强.doc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杨秀芬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一、社会的呼唤,人民的期待,社会发展的需要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真正动力。邓小平同志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八荣八耻,讲述的都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人民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也是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源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时代要求,也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二、新闻工作者只有身体力行才能做出好新闻
1、深入基层 要对人民群众有感情
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几十年来,一大批新闻工作者情系基层,用扎实、深入的采访,推出了大量朴实、鲜活令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更需要带着感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只有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意,深入群众生产生活,才能走进群众内心世界;只有了解百姓生存状态,才能体会群众冷暖诉求;只有感受群众喜怒哀乐,才能把握群众所思所盼。带着感情走进基层,加大民生报道分量,增强采写百姓故事力度,才能了解改革建设的关键点、抓住人民群众的关注点、把握服务人民的着力点,以卓有成效的新闻舆论引导工作,汇聚起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加快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步伐。
2、转变作风 站在人民群众立场看问题
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新闻的根源就在人民群众。9月6日的湖南日报刊登了湖南省委书记周强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讨论省委即将出台的《关于建立和完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若干制度的意见》,要求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能力素质;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和谐社会的向心力、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科学发展的源动力,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时要以群众为主体,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看问题,和群众一起交心交朋友探讨问题,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冷暖,关心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用群众的眼光和观点去反映问题、去写稿子,替人民群众鼓与呼,群众才能和你交心交谈,把你当成能反映群众思想、解决群众问题的知心人,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和拍摄出来的片子才有说服力,才有可信度,才能真实反映人民的意愿,真正起到新闻工作者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桥梁纽带作用。我做了鹤壁电视台第一个纪录片《深山拓荒人》,长达30分钟,是真实纪录鹤壁市近郊一位失地农民李水生由于对土地的眷恋,他撇下80多岁的老母和全家老少十几口人,拿出30万的全部积蓄到大山里去承包荒山,经过10年的拚打,他把一个只长草的荒山建设成了一个满眼碧绿、果树满山的花果山。当时为了采访到他的真实想法,我和另一位记者深入荒山20多次,用摄像机跟踪了他大半年的时间,了解他的所思所想,欢乐与苦恼,并把他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政府为他解决,为此,他和记者成了无所不谈的好朋友,做出的片子真实感人,用原汁原味纪录了他在荒山建设中的历程,片子在河南台《纪录片之窗》中播出,反响强烈,引来中央和省级媒体纷纷下来采访。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想做出好片子,对待每一个采访题材都要去沉下去,下一番苦功夫,深入采访对象的内心,和他交朋友,才能反映他的真实想法,采写出有血有肉、枝繁叶茂、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好作品。
3、改文风 替人民群众鼓与呼
在我们正常的新闻采访中,从中央到地方媒体几乎每一条经验式报道中都有领导采访,不论大小领导面对镜头理直气壮,侃侃而谈,说如何如何做好各项工作,做秀的功夫很高,其实干工作的都是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劳动者和最基层的干部职工,像这样的新闻让人一看都觉得不真实,没有群众语言,没有群众观点,更没有反映群众意愿,这样的新闻根本不叫新闻,显得苍白无力,说白了是假大空。要想改变文风,每一条片子或每一篇稿子中就必须用群众语言,有群众心声,把话筒和镜头对准群众,让最基层的声音响起来,让实实在在的内容多起来,让套话空话少起来,让官腔官调少起来,让群众语言多起来,这样才能提升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广大群众也才会愿意看,愿意听,看得懂,听得进。
三、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自觉行动
基层,永远是锤炼意志的熔炉,也是增长知识的课堂。走转改活动要求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到基层去,对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更多的了解,才能明白他们长期对吃苦耐劳的忍受,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对百姓生活有更加深入地体验,了解百姓的疾苦,倾听到百姓的心声,才能真正明白这些行业的群众都在想些什么,什么是他们感觉最难的,以及生活中最希望的,新闻报道才能真正把准时代脉搏,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