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林黛玉“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爱情观
摘 要: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恋往往被看作是违背封建礼教的叛逆之恋,故而两名男女主角也被冠以“封建的叛逆者”。整篇红楼里,围绕着林黛玉的生活,乃至生命的,几乎都是对贾宝玉的爱。这种视爱情为生命全部意义的爱情观,不仅局限了林黛玉的生活,更加局限了她的思想。这使得林黛玉在渴望获得真爱的路途上不得不依附于旧道德,传统婚嫁中的“父母之命”时时刻刻萦绕在她的心头。再者,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母系一族是名门望族,少时又从师贾雨村这样的封建儒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林黛玉想要成为一个彻底的“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不论是主观条件还是客观条件都是不允许的。
关键词:林黛玉、“发乎情,止乎礼义”、爱情观
《红楼梦》中宝黛情爱生出的悲剧的浓雾“遍及华林”,在人类的声音和心灵中回环振荡。我们喜欢林黛玉,因为她的爱情是清纯的,没有如薛宝钗般在爱情上附加自己的人生要求。马斯洛认为,爱情是对他人个性的接受,对他人的尊重。林黛玉的爱情观颇具有这种现代意识。在大观园中,独有林黛玉从不对宝玉说“仕途经济”之类的“混帐话”,因为以爱情为生命的性格使得黛玉接受了具有叛逆精神的宝玉的个性。林妹妹的“爱一个人就接受他的全部”的爱情主张,让她获得了宝玉全部的爱情。清朝的二知道人就特别认可林黛玉的爱情:“惟黛玉不阻其清兴,不望其成名,此宝玉所以引为知己也。”作为女人,绝不给爱人以人生压力的林黛玉无疑是男人们理想的人生伴侣。但是她的清纯爱情最终却只是“镜中月”、“水中花”。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一反中国传统文学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格局,因而在读者的心灵深处激起了巨大波澜。长期以来,后人在追寻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时,逐渐形成了共识:作为一对叛逆的恋爱者,他们理所当然地遭到封建家庭的反对和阻挠。但是我认为这样的认知还未及事情的实质层面。朱光潜认为,“悲剧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自己的受难负有责任”。看遍红楼,我们不难发现,林黛玉对贾宝玉爱情的执着是充溢着她生活的全部内容和意义。这样一个视爱情为生命的人,是不可能做出任何有可能毁掉自己收获爱情的举动的,也就说,在当时男女婚配还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要途径的社会环境下,不讨得父母的欢喜,不得到长辈的认可,想要达到与自己喜欢的对象婚配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再者,林黛玉出身高贵,系名门书香之后,若要她做出什么违背礼教的疯狂举动,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我对林黛玉到底是不是封建礼教的反逆者持怀疑态度,并将立足林黛玉的爱情观,提出我的几点拙见。
林黛玉的“发乎情”
读过红楼的朋友都熟悉,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情萌发于第二十三回,林黛玉在梨香院外遥闻大观园女伶演习《牡丹亭·惊梦》: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道:“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听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这一段文字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林黛玉第一次接受《牡丹亭》传奇的情感教育的过程。正如脂砚斋在“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等句处,有一评云:“情小姐故以情小姐词曲警,恰极当极。”曹雪芹连续运用《牡丹亭·惊梦》中的曲词,作为启迪林黛玉情爱心理的媒介,循序递进地将林黛玉的青春萌动写得丝丝入扣,步步深入。
在《牡丹亭》中,从“惊梦”、“闹殇”、“游魂”、“幽媾”一系列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杜丽娘对情爱的追求一直是依照内心的强烈需求而行动的,她的爱情理想不仅包含着对两性之情的追求,还更加明确地抱着以现实婚姻作为爱情实现的最终目的渴望,因此她不惜恳求柳梦梅挖坟掘棺,使自己复活,从而最终走向现实婚姻的殿堂。杜丽娘这种爱情实现的过程,清楚地展现出传统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文化内涵。《诗大序》认为:“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发乎情”,是指符合人的自然情感;“止乎礼义”,则是指符合传统伦理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儒家宣扬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