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年级语文下册《隐姓埋名三十年》.ppt
24 隐姓埋名三十年 你有什么疑问? 1、谁隐姓埋名三十年? 2、这个人为什么要隐姓埋名三十年? 3、这三十年的时间里这个人都做了什么? 自读课文 ⑴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⑵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用笔画出来。 撤 刊 署 炼 熠 渺 忱 购 撕 毁 拆 键 昼 读一读 撤走 刊物 署名 渺小 热忱 采购 撕毁 拆开 掌握 关键 提炼 熠熠生辉 不分昼夜 隐姓埋名 不假思索 欢欣鼓舞 原子弹 20世纪50年代,世界风云变幻,新中国百废待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的最高利益出发,做出了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l957年ll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北京南部诞生(它的前身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钱学森出任首任院长。集中力量办大事,协同作战显威力。60年代初,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战略火箭发射成功,独立自主的火箭事业有了腾飞的基础。而我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更是震惊了全世界。 原子弹爆炸 为了这一天,多少技术难关,多少繁杂工序,多步个拼搏的日日夜夜!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功勋榜上,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令人肃然起敬,王承书就是其中的一个,她为此隐姓埋名三十年是多么不容易啊! 再读课文,找找看哪些语句让我们感受到了隐姓埋名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这极为平常的三个字,对王承书来说,将意味着从此放弃自己熟悉而喜爱的专业,从此放弃科学家应有的学术待遇和荣誉,从此放弃一切名利,而不能像其他领域的功臣那样面对鲜花和掌声;不管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自己的名字也不会为人所知。 1、读一读课文四至八自然段,思考作者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体现了王承书的什么? 3、第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说话练习 当时王承书心里怎么想的? 24 隐姓埋名三十年 知识积累 隐姓埋名 不假思索 闻名于世 报效祖国 威逼利诱 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 毫不犹豫 热泪满面 扬眉吐气 不折不扣 心甘情愿 默默奉献 熠熠生辉 自读感悟 王承书隐姓埋名三十年,她具体都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课文九至十五自然段,找出问题的答案。 研读文本,畅谈感触 再读这部分内容,画出令你感动的语句,读一读,再把自己的感触写在旁边。 研读文本,畅谈感触 从事这项工作.一切要重新开始。这需要牺牲自我的极大勇气!但王承书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研读文本,畅谈感触 从此,王承书从国内、国际的物理学术殿堂消失了;从此,她再没有在国内外任何学术刊(kān)物上发表过论文;就是在我国内部保密刊物和工作报告中,她也不署名,实现了自己隐姓埋名的承诺。 研读文本,畅谈感触 为了获取精确数据,她和同事克服设备简陋的困难,一下一下地敲打计算机的键盘。这种枯燥繁重的工作,她和同事不分昼夜干了一年多,仅获取的有用数据,就装满三个抽屉。她瘦弱而刚毅的身影,出现在实验室和工厂,出现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有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回到北京,她也几乎没有时间和家人团聚,看看自己心爱的正在上小学的儿子。 王承书的牺牲和努力换来了可喜的成绩,1964年l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在举国欢庆的日子里,王承书也抑制不住心头激动,不禁热泪满面。为了祖国国力增强,为了中华儿女扬眉吐气,虽然她为之付出极大牺牲,但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不折不扣的功臣;虽然她没能上台领奖,报刊的喜讯中也没提到她的名字,但她还是心甘情愿继续隐匿自己的姓名,继续为祖国核武器研制工作默默奉献。 说话练习 你想对王承书说什么呢? 《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写作练习 为做到“少年强则国强”,为将来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作为新一代的少年,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以此为话题,写一篇小练笔,题目自拟,200-300字。 * * 王承书,原籍湖北省武昌市,1912年6月26日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殷实的诗书之家,不久,阖家迁居北京。1930年她考上燕京大学物理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王承书离开北京,辗转于南京、武昌、桂林、贵阳等地。1941年美国巴尔博奖学金基金会接受了王承书的申请,同年8月她到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44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又从事两年博士后工作,曾任密歇根大学副研究员和研究员,并曾两度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工作,直到1956年回国。在美国期间,王承书与其导师G.E.乌伦贝克合作完成了多篇有关稀薄气体动力学方面的重要论文。 “我愿意!”王承书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三个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