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用新历史主义的眼光审视窦娥之形象 汉语言文学论文【荐】.doc
用新历史主义的眼光审视窦娥之形象
[摘 要]窦娥不是封建孝女、节妇的典型,她是一个纯洁、善良、具有叛逆精神的弱者,一个符合当时社会标准的完美的人。本文以新历史主义的眼光,从窦娥的“节”与“孝”两方面进行阐述,以求窦娥之真实形象。
[关键词]窦娥 贞节 孝顺
《窦娥冤》是关汉卿杂剧中最出色的作品。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关于这篇作品的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说它“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的政治,异常强烈地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剧中关汉卿着力描绘的窦娥形象是贞节和孝顺两个方面。窦娥出生在一个贫寒书生家庭,命运多舛。三岁时母亲去世。窦娥在高利贷的残酷盘剥下,七岁便被卖给蔡婆作童养媳,这是她一生悲剧的开始。接着由赛卢医的阴谋害命引出张驴儿父子的恃强霸占,以及桃杌的严刑逼供,草菅人命,一步步把窦娥推向悲剧的结局,也一步步突出了窦娥善良坚强的性格,窦娥这位弱女子不甘心现实的安排,对周围社会具有很强的抗争性,到关键时刻演变为刚强与贞烈,乃至不惜一死,为我国悲剧艺术提供了典范。窦娥的凛然气概令人赞叹不已,但从某些论者的话里话外看,窦娥虽死得激动人心,却未必“大义”,理由是窦娥“头脑里充满了贞节、孝顺等封建伦理观念”,“可称是封建社会的杰作——‘孝女’、‘节妇’的典型了。”如果照此逻辑推之,窦娥充其量不过是封建殉道者,而“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自然也就有些愧色了。本文拟从窦娥的“节”与“孝”两方面做一番重新的梳理,以求窦娥之真实形象。
一、窦娥不是封建节妇典型
封建节妇的主要特征就是从一而终,有些论者常以窦娥在[天下乐]曲子中的三句唱词作为论据,大作窦娥“节妇”文章。这三句唱词是:“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其实这三句唱词不值得那样大作文章,因为它不是剧中的主要事件、主要情节和主要矛盾冲突,也不囊括主人公的整个思想性格,它只是主人公一时间的心理活动,尽管也能接触到一点人物跳动的脉搏。让我们看一看主人公产生这种心理活动的背景:婆婆外出讨债,家中只剩下她一人,她感到无限的孤独,回想起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诸多不幸,不但觉得自己命运的悲苦,同时也思索着前边那未竟的人生之路如何走。背景就这么简单明了,其中“我将这服孝守”无非是表达了她对亡夫的追思之情。当时她的丈夫已亡化3个年头,“服孝将除了也”,但仍“服孝未满”,还处于居丧之时。她决心要将3年的“服孝”守满,3年后她会不会改嫁,我们实在没有必要操这个心,因为人生之路变化莫测。单凭决心为亡夫守丧3年就断言窦娥为“封建节妇”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要确定窦娥是不是“节妇”,就必须从与“节”相关的婚姻问题入手,即从“招赘”事件所展现的戏剧矛盾冲突来探索主人公窦娥形象特征,那才是有的放矢的谈论问题。其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必须思考,那就是窦娥应该不应该招张驴儿做“接脚丈夫”?窦娥责备蔡婆对张驴儿父子的许诺对不对?答案是极容易得出来的。关汉卿笔下的张驴儿父子不是司马相如、张君瑞般的形象,而是一对泼皮无赖。张驴儿父子在未见到窦娥之前,其恶德丑行不但昭然于观众、读者面前,而且通过蔡婆诉说,聪明的窦娥对张驴儿父子也自然会有所认识的:乘人之危逼婚,不会是好人。张驴儿闯进蔡家后,一见到窦娥就十分不规矩,放肆地调戏窦娥,露出了十足的流氓嘴睑。张驴儿父子不是好人,不应招这样的“接脚”丈夫,这不但是观众、读者的心声,也未必不是窦娥的潜台词。显然,在观众(或读者)与剧中人物之间是能够得到充分沟通的,这种沟通就是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怎么能嫁给这种人?”我想古人今人都会有这种认同的,而绝不会说窦娥拒嫁张驴儿是“贞节”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作怪吧。反对“招赘”张驴儿父子并不是因窦娥信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那套封建伦理观念使然,窦娥是这样劝说婆婆的:“婆婆,这个怕不中么?你再寻思咱:俺家里又不是没饭吃,没有衣穿,又不是少欠钱债,被人家催逼不过;况你年纪高大,六十以外的人,怎生又招丈夫那?”从中可以看出,尽管窦娥提出的理由在今天看来不怎么充分,却有不少的道理。窦娥与大多数人一样,在她的心灵深处,仍然把吃饭穿衣放在生活中的首位,而不是“贞节”之类的。可见窦娥也并非什么特殊人物,说窦娥是封建社会的杰作——“节妇”的典型岂不冤哉?她不过是中国古代有起码生活欲望的活生生的一个普通妇女而已。蔡婆听不进窦娥的劝告,欲嫁的的念头犹存,留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以期待窦娥有朝一日“回心转意”。可是,窦娥对留张驴儿父子这件事是不满的:“婆婆也,我这寡妇人家,凡事也要避些嫌疑,怎好收留那张驴儿父子两个?非亲非眷的,一家儿同住,岂不惹外人谈议?”窦娥的担心、不满,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寡妇门前是非多”的俗语久已在中国广泛流传。可知,张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