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和基本特点同步训练专题1 第1课 课时训练.docVIP

2015-2016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和基本特点同步训练专题1 第1课 课时训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2016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和基本特点同步训练专题1 第1课 课时训练.doc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基础巩固 1.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可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 (  ) A.犁具 B.灌溉工具 C.播种工具 D.除草工具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具。由材料信息“两足中虚”“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可知,此乃耧车,属播种工具。 2.在古代中国以及今天农村的许多地方,每当久旱不雨时,人们就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 (  ) A.宗教习俗 B.农业生产 C.祭祀祖先 D.纪念庆典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农业社会的风俗——祭拜龙王形成的原因。从材料可以看出,人们祭拜龙王是希望风调雨顺,农作物获得丰收。这说明这一风俗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农业生产。 3.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 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答案 B 解析 以土地和农作物作为国家的代称,反映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体现出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特点。 4.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答案 B 解析 《荀子·王制》突出农业生产对气候的重视,《农书·粪田之宜》突出农业生产对用肥的重视,《吕氏春秋·上农》《齐民要术》强调要按照自然规律来搞好农业生产,而A、C两项仅仅强调了某一个方面,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5.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饴糖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段材料表明 (  ) A.农民受到沉重剥削 B.田庄商品经济发达 C.手工业者劳动繁重 D.田庄经济自给自足 答案 D 解析 材料没有提到农民受到剥削;田庄生产的农产品与手工业品不用来出售;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者的劳动状况,因此A、B、C三项均不符合要求。田庄的生产包括农业,也包括手工业,甚至兵器修造,说明田庄经济能够自给自足,D项正确。 6.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答案 B 解析 中国古代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综合分析这种做法的目的,B项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较全面反映我国古代赋役的特点。 能力提升 7.汉代谚语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唐代田园诗人孟郊在《织妇辞》中说:“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  ) A.古代男女平等 B.古代商品经济发达 C.古代手工业经济发达 D.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答案 D 解析 材料描写了男耕女织的分工方式,这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8.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答案 B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它是古代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痼疾,无法根除,只要存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便会有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其中A、C两项是具体原因;D项是影响。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材料二 《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注:作者张籍(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 材料三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农具进步的表现及意义。 (2)依据材料二,概括《野老歌》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3)结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kgsm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