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伤仲永》详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安石《伤仲永》详注.doc

王安石《伤仲永》详注 伤仲永:“伤”本来是形容词,“哀伤”、“悲伤”之义,这里活用作动词,是“为……悲伤”、“为……哀伤”之义。这种用法叫为动用法。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题内的‘伤’字就可能具有多层意蕴。首先是表层的,为仲永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儿童最终沦为众人感到惋惜;进一层,是感慨仲永虽有天赋,却没有遇上有利于他成长提高的环境。文中对其父以仲永为获利之资的叙写,就含有对泯灭天才的人为环境的批评。更进一层,从仲永的具体事例生发开来,感慨社会上许多资质平常的人不去努力学习提高,以致连成为众人都不可得。这样,作者所‘伤’的就不再局限于仲永个人,而是许许多多不‘受之天’又‘不受之人’的众人,作者的感慨和文章的思想意义也就深刻多了。” 一、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1.金溪:当时抚州的金溪县(现在的江西省金溪县),是作者王安石的外祖父吴畋的家乡。 2.民:百姓,平民。 3.世:代,世代,好几辈子。初中课本《语文》(七年级下册):“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隶,属于。”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世隶耕:世代务农。隶,属于。”“隶”是动词,隶属、属于、附属,“耕”也是动词,“耕作”,那幺“世隶耕”应解释为“世代属于耕作”之类,但这根本不成话。“属于”、“隶属”、“附属”之后应紧接名词,所以“耕”字应该是动词活用作名词,耕作之人、种地的人。曲德来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版《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王安石卷):“隶,附属。隶耕,谓属于耕种之家。”《中学文言文索引辞典》正是将此“耕”字解释为“耕田人”、“农户”。牛宝彤《唐宋八大家文选》:“世隶耕——世代耕种农田。隶耕,属于耕田人的户籍。隶,属于。”这也是将“耕”解释为“耕田人”,只不过是认为“隶耕”是说户籍上属于耕田人。 4.此句中“金溪民方仲永”是主语,“世隶耕”是谓语,所以初中课本《语文》(七年级下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译为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如此翻译的,大有人在,可是“方仲永”是一代人,怎幺能说他“世代以种田为业”呢?其实此句是说方仲永的家人“世代以种田为业”,可认为“世隶耕”之前省略了“其家”。 二、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1.生:出生。“生五年”即出生了五年。 2.未:副词,不是“尚未成年”的“未”(“没有”的意思),而是“未可厚非”、“未敢苟同”的“未”,意思是“不”。 3.书:动词,书写,写。就是“书法”、“振笔直书”的“书”。 4.“忽啼求之”应该怎样断句?是“忽/啼求之”还是“忽啼/求之”?按照前一种断句法,此句应翻译为“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按照后一种断句法,此句应翻译为“忽然哭起来要这些东西”。 三、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初中《语文》注释“异焉”为“对此(感到)诧异”。据此可知,编者认为“异”等于“感到诧异”,“焉”等于“对此”。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异:惊奇。” 牛宝彤《唐宋八大家文选》:“父异焉——他的父亲感到很惊奇。焉,代词兼语气助词,指代仲永要文具的事。”这等于将“异”字理解为“感到惊奇”,与“感到诧异”一样。“异”字有“惊奇”、“诧异”、“惊异”的意思。《古汉语常用字字典》:“②奇怪,惊奇。《左传·桓公二年》:‘哉,君之名子。’《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辞海》:“异:⑤惊异;诧异。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惊奇”、“诧异”、“惊异”均为形容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而“渔人甚异之”的“异”带有宾语“之”,所以这个“异”是形容词活用作及物动词,意思是“对……感到惊奇(诧异、惊异)”。“父异焉”、“时人异焉”的“异”是不是活用作动词,这要看如何理解“焉”字。如果把“焉”字理解为兼词,相当于“于是”、“于此”、“对此”,那“异”就是形容词活用作不及物动词,意思是“感到惊奇(诧异、惊异)”。如果把“焉”字理解为语气助词(有人叫做语气词),那“异”就不必视为活用作动词,就是“惊奇”、“诧异”、“惊异”的意思。初中《语文》、牛宝彤《唐宋八大家文选》、《中学文言文索引辞典》都将“父异焉”的“焉”视为兼词,所以可以将“异”视为活用作不及物动词。 2. 曲德来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版《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王安石卷):“借旁近与之:此句有省略。谓借旁近人家的书写工具笔砚之类物事给他。”“旁近”是指的邻居,“借旁近”不是“借邻居”,而是“向邻居借”,这里的“借旁近”是“借于旁近”的省略(“于”是“向”的意思)。向邻居借什幺呢?当然是“书具”,所以可认为“借旁近”之后省略了“之”(这个“之”指代书具)。借来书具干什幺?借来的目的是“与之”,即给他。“与”是动词,给;“之”是代词,他,指方仲永。 3.即:立即,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