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政权的历史地位.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武周政权的历史地位.doc

武周政权的历史地位 武则天在长达45年的统治期间,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平定叛乱势力、巩固统一国家;发展科举制度、广泛选拔人才;实施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胸襟气量宽阔,善于纳谏从善。她是一位基本上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14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宫中,封为“才人”,赐号“武媚”,俗称“媚娘”。唐太宗死后,她被送进感业寺削发为尼。唐高宗(太宗之子,李治)时又被召回宫中,封为“昭仪”,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唐高宗废王皇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高宗多病,武则天替他处理政事,逐渐掌握大权。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受高宗委托参与决策政事。武则天精通文史,明敏果断,朝臣把高宗和武后并称为“二圣”,而实权完全掌握在武则天手里,唐高宗不过空有其名罢了。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死,唐中宗继位,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朝中军国大权集于一身。次年,她废掉唐中宗,立唐睿宗,以太后身分临朝称制。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她又废掉唐睿宗,改国号为“周”,自立为帝,自称“圣神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直到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她82岁时病死,前后执掌政权达45年之久。武则天统治时期,对于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诸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唐初100多年鼎盛局面的延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平定叛乱势力,巩固国家统一 光宅元年(684年),唐初大将李勣(原名徐世勣)之孙,眉州刺史徐敬业因坐赃被贬为柳州司马,他心怀怨恨,与其弟徐敬猷及被贬官的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等,聚会扬州暗中策划起事,徐敬业自称匡复上将、领扬州大督都,以魏思温为军师,唐之奇、杜求仁为左右长史,李宗臣、薛宗璋为左右司马,发布了由骆宾王起草的《讨武曌檄》,并以匡复庐陵王(唐中宗李显被废后封为庐陵王)为旗号,号召各地响应,十多天内,兵力已扩充到10多万人。面对突如其来的事变,武则天并未表现出恐慌和畏惧。她果断地命令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大总管,率领30万大军前往镇压叛军。与此同时,武则天当机立断来稳定朝廷内部。徐敬业起兵后,企图夺取金陵(今南京市),实行封建割据,完全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李孝逸率大军南下,阻溪一战,大败徐敬业,徐敬业想乘船从海上逃往高丽,被部将杀死。唐之奇、魏思温等余党也被捕杀。这次叛乱为时仅四五十天便被平定了。垂拱四年(688年)琅琊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分别起兵,但很快就被武则天派兵镇压下去了。武则天牢牢地控制着中央政权,迅速派兵平定叛乱,主观上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使大一统局面迅速恢复,但在客观上却顺应了人民需要安宁稳定的愿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政局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进步作用。所以,当时著名文人陈子昂说:“百姓思安久矣,故扬州构逆,殆有五旬,而海内晏然,织尘不动……。”[1](卷203) 武则天在加强国家边防,改善与西北各民族的关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吐蕃贵族出兵吞并了吐谷浑,攻占了唐朝的安西四镇。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一面派唐休璟、王孝杰等率兵大破吐蕃兵,收复了安西四镇,在龟兹设置安西大都护府,屯兵镇守;一面又争取恢复和亲,使双方关系缓和下来。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在庭州设置北庭大都护府,有效地管理天山南北地区,巩固了唐朝对西北边疆的统治。自那时起至今新疆便始终纳入我国的版图。 二、发展科举制度,广泛选拔人才 唐初经高祖、太宗两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大批涌现。他们有了经济实力之后,自然渴求相应的政治地位。但进入仁途并非易事,一是科举名额少,二是世族地主凭借特权,排挤庶族地主。武则天顺应庶族地主的需求,继承了唐太宗以来的压制世族、发展科举制的政策,庶族地主进入仕途之门开得更大,这是值得肯定的。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后,亲自在长安洛成殿策问进士,以文词取士,而不重经学,破格录用优秀者。这就是科举制中被称为“殿试”之首创,由武则天开创的殿试在此后封建社会一千余年里一直延续下来。殿试是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表明她对科举取士选拔人才的注重。由皇帝亲自考试,使科举制度趋于完备。在武则天以前,只有文人学士才能参加科举考试,武人则无进士门路。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初设武举”,专门招收武人。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等,从中选拔有军事才能的人。这就打破了科举制中只有文人取士的限制,为武人进士开辟了道路,体现了武则天广开科举选拔人才的方针。除广泛实行开科取士政策之外,武则天还进一步扩大选拔人才的范围。垂拱元年(685年)她宣布:“内外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1](卷203)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派出存抚史分十道巡察、搜罗并举荐人才。第二年,武则天亲自召见存抚史所举荐

文档评论(0)

docinpp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