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doc

纪念刘和珍君 第一课时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 方法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学习及借鉴刘和珍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理解并学习刘和珍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理性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刘和珍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理性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操。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方法和思路 【课前预习】 通读教材,填写学案(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曾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总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在1926年的一场震惊全国的事件——“三·一八”惨案中,各种不同的人物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就让我们通过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来见证事实。 【授课过程】 一、解题 (1)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2)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3)君:是对人的尊称。 (4)有关时代背景(参照课文注解一)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二、整体把握课文 1.概括各部分大意 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2.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 3.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4、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总结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表明写作目的(1、2) 第二部分:追忆烈士和惨案真相(3、4、5) 第三部分:总结教训和意义(6、7) 三、分析人物形象 刘和珍形象: 印象:“常常微笑着, 态度很温和” “微笑着的和蔼的” 性格:和蔼,善良。 品质:有理想,有远见, 富于革命责任感。 渴求真理,勇于斗争。 四、课堂小结 全文共七节,可以归并为三部分。因为一、二小节交代了写作的缘由,三、四、五小节记叙刘和珍君的生前事迹和遇难经过,六、七小节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深远意义。鲁迅先生把对斗争方式的理性反思放在前面,最后一节肯定烈士的勇毅对于将来的意义,全文收束在高昂的斗争精神上,更有鼓舞人心的力量,颠倒过来,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作业布置 作业 内容 1.反复深情地诵读课文。 2.完成第二课时学案 约需 时间 45分钟 教 后 感 作业批改 上交 情况 典型错误 处理方法 个人 体会 纪念刘和珍君 第二课时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1.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探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作者对词语的妙用,从而了解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sh12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