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蚝壳屋的存留现状与保护.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9卷第29期 山 西 建 筑 V01.39No.29 201 3年10月 S姒NXIARCHrIEC7ItURE Oct.2013 ·3· 文章编号l1009·6825(2013)29—0003—03 谈蚝壳屋的存留现状与保护★ 陈婧懿韦松林水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25)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珠海、广州海珠区和番禺区三地存留的蚝壳屋,分析了蚝壳屋的分布情况、建筑形式、损坏程度和保护方法, 并初步探讨了蚝壳屋的衰落原因,为深入研究蚝壳屋打下了坚实基础,最后提出了对蚝壳屋的保护与发展思路。 关键词:蚝壳屋,建筑形式,建筑保护 中图分类号:TU241.99 文献标识码:A 在养殖生蚝的沿海地区,早期村民为了避免海风、海水与大 在沙湾及石楼(见表3)。番禺自市桥以南,都是水网密集的水乡, 雨侵蚀房屋,就地取材,把大量海砺壳嵌在房屋的外墙上,以此达 户户以水为生,靠水食水。且历史上在沙湾和石楼附近都有生蚝 到防风、防潮的作用,从而演变出蚝壳墙的雏形。后随着建筑工 养殖产业,利用原生材料,发展出以蚝造房的房屋建筑形式是有 艺的提升,蚝壳墙已由原先的嵌入式发展成以花岗岩为基底,以 其渊源的。 砖石为框架,用石灰浆、三合泥浆大面积嵌砌白色蚝壳而成的墙 表3番禺区存留蚝壳屋分布溉况表 体,并出现了以一面或多面蚝壳墙围合成屋的形式,即为蚝壳屋。 地点 地理位置 建筑名称 这种建筑形式适应了沿海地区潮湿的气候环境,防虫、防水、冬暖 市桥 番禺市中心 民居 沙湾 留耕堂 夏凉、经济实用、广受喜爱…,在《广东新语》记曰:“广州诸大县, 民居 其村落多筑高楼以居……墙以砖或蛎壳,其崇五六丈”在宋人方 两塘公祠 石楼大岭村 白沙河前 勺《泊宅编》中也提到“十八年,(万安)桥乃成,即多取蛎房,散置 朝列大夫祠 石基,益胶固焉。L2卜’这种房屋因蚝壳墙而被统称为蚝壳屋或蚝壳 衙门 厝。本文通过对珠海、广州海珠区和番禺区三地蚝壳屋的走访调 从三地存留蚝壳屋的分布情况来看,靠近江河海的地理环境 查,为蚝壳屋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所形成的小气候条件促使居民寻求建筑形式上的改变以适应高 温、潮湿的条件;生蚝养殖业的发展为蚝壳墙的形成与发展提供 1 存留蚝壳屋的分布状况 了充足的物质材料;水路交通便利促进新文化的渗入,推动了蚝 珠海市主要有3个地方保存有较为完整的蚝壳屋,而且都得 壳墙与蚝壳屋的发展与演变。 到当地较好的保护。南门村的赵氏祠堂、逸峰赵公祠,唐家镇的 圣堂庙、文武庙、金花庙、苏兆征故居,淇澳岛以及一些散落的民 2蚝壳屋的主要类型及保护情况 居(见表1),建筑形态及院落空间保存较为完整。从地理位置上 蚝壳屋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景观特点, 看,蚝壳屋主要分布在较宽的河道附近或临海地段。 依照存留蚝壳屋的原有功能,大体可以分为住宅、祠堂与附属建 表1 珠海市存留蚝壳屋分布概况表

文档评论(0)

朱海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