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何先骂后赞诺贝尔文学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联为何先骂后赞诺贝尔文学奖.doc

苏联为何先骂后赞诺贝尔文学奖:主流作者得奖是关键 2012年10月12日 10:06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 作者:陈为人 分享到: 更多 2391人参与0条主评论 7条评论0条总评论 核心提示:1958年诺贝尔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肖洛霍夫仅仅事隔七年后的这次获奖,却在苏联国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宣传和热捧。报纸刊物上几乎一个口径地说:“这是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大事件。”并且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七年前因把诺贝尔奖授给帕斯捷尔纳克时对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攻击,改口说:“肖洛霍夫那有力的心灵已经照亮了诺贝尔文学奖而获得了世界的公认。……瑞典文学院终于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一位伟大的苏联作家的作品;……瑞典文学院的这一崇高决定,提高了它的威信。”等等。 本文摘自:《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9年第2期,作者:陈为人,原题:《“马嚼环”驯驭术下的生存图景——“思索苏维埃”系列:肖洛霍夫两面人格剖析》 1、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 肖洛霍夫是苏维埃文学史上一个极其独特的现象,他作为极具争议的一个作家,却为意识形态对立的东西方两个世界所共同认可。他是唯一一个既获列宁文学奖、斯大林文学奖,又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在苏俄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特例。既能为对苏联持批判观点的西方知识界所称许,又能被本国统治阶层所接纳,什么好事都让他赶上了,肖洛霍夫真可谓左右逢源。 1965年,瑞典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决定把这一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肖洛霍夫。与1958年诺贝尔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肖洛霍夫仅仅事隔七年后的这次获奖,却在苏联国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宣传和热捧。报纸刊物上几乎一个口径地说:“这是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大事件。”并且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七年前因把诺贝尔奖授给帕斯捷尔纳克时对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攻击,改口说:“肖洛霍夫那有力的心灵已经照亮了诺贝尔文学奖而获得了世界的公认。……瑞典文学院终于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一位伟大的苏联作家的作品;……瑞典文学院的这一崇高决定,提高了它的威信。”等等。 肖洛霍夫1905年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哥萨克家庭。由于战争,他13岁被迫中断学业,当了苏联红军的一名办事员,参加过剿匪,这些经历都为肖洛霍夫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在肖洛霍夫身上体现着少见的创作天赋,作家在二十三岁即发表了后来获诺贝尔奖的重要作品《静静的顿河》第一部。肖洛霍夫以一个成熟文学大师的姿态,闪亮登场横空出世崛起于文坛。使得最有预见的评论家都感到惊奇。以至有些评论家提出疑问:《静静的顿河》是否出自肖洛霍夫的手笔。直到肖洛霍夫身后,这种说法仍未尘埃落定。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是剽窃自一个叫克留科夫的白卫军官。肖洛霍夫在审讯他时得到了这部手稿。否则,一位二十三岁初试文笔的青年人,一个文化程度连初中也没毕业的中学生,怎么可能写出多卷本史诗般的鸿篇巨制?当这些猜疑在俄罗斯史学家铁证般的考据下真相大白后,倒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肖洛霍夫令人拍案叫绝的创作天才。 《静静的顿河》第一部出版后,肖洛霍夫遭遇了与他的同伴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相似的命运。马上遭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当年许多著名的作家、评论家抨击小说歪曲了国内战争,偏离了苏联的革命文艺路线,是“为白卫军说话”。只是由于得到了高尔基的鼎力支持,小说才得以出版。但到第四部出版时,苏联评论界再次产生激烈的争论,有许多“上纲上线”的批判意见,甚至斯大林也指出小说有“非苏维埃倾向”,“肖洛霍夫犯了严重的错误”。 面对当年所有苏维埃作家的共同生存境遇,肖洛霍夫表现出了“过人的聪明和智慧”:肖洛霍夫笔下的作品,既有属于主流文学的颂扬倾向,又有反映边缘文学的批判特征,处于主流文学和边缘文学的模糊地带。肖洛霍夫采用了“打擦边球”“见了红灯绕着走”的生存策略和写作策略。他极善于对领袖察颜观色,得到了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三代领导人对他的青睐,成为“三朝红”;他极善于对现状审时度势,在一个接一个针对文化领域的运动中,能有惊无险地“安全着陆”;他很能把握分寸,清楚什么时候该冒尖,什么时候该缩头;他很懂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什么时候该激昂发言,什么时候应沉默不语,什么时候说话可表现作家的个性棱角,什么时候说话必须王顾左右而言它;他深谙“石油换大米”的交换原则,以某种妥协得到出版的机会,以局部的牺牲获取关键的成功;肖洛霍夫以自己惊人的聪明才智赢得了人生的大成功。他成为苏共十八大至二十五大历届的党代表,从二十二大起被选为中央委员,一直担任到1976年的二十五大;肖洛霍夫从1935年出席苏联第七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以来,历任最高苏维埃中央选举委员会委员、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1967年,肖洛霍夫在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上又当选为苏联作协书记处书记……一顶顶桂冠加冕,生前可谓极尽一个作家的尊荣。 苏俄文史学家提出有“两个肖

文档评论(0)

docinpp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