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正”字同义词族的文化因子.doc

汉语“正”字同义词族的文化因子.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语“正”字同义词族的文化因子.doc

汉语“正”字同义词族的文化因子 苏新春 刊《语文月刊》1993年   在汉语词义的内部世界,总有那样一些体现着文化核子的基本词义在里面起着强大的凝聚作用。这些文化核子有时相当隐蔽,难以为人所察觉,但它的作用却是那么强有力,在漫长的岁月中,把看上去了无头绪的庞杂词汇汲聚相群,将一个个分散的词语串联而成一群群形散神不散,或明或暗,或隐或显的同义词族。   “正”   在汉语中有一个“正”字,谁能准确测定这个词在汉民族的心中具有什么样的位置?“正”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评判标准?人们都能说上一些,似乎又很难说得透彻。因为求“正”的心态在整个汉文化的体系中所占据的位置太重要了。孔子一句话就曾令多少后人倾倒过:“名不正言不顺”。这个“正”指的是什么呢?是合乎礼仪,还是依乎天理?查一部《论语》,孔子屡用“正”字,表达了一种理想、公正、正直的品行与道德。如评价人的为人处事:“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评价人的情操德行:“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于人如此,于物亦如此:“席不正,不坐。”可以说在孔子的礼义思想中,“正”是作为一种最理想的状态来信奉、追求的。因而这种理想状态的也就成为汉民族精神文化的基调之一。   看一看汉语中用“正”构成的复合词,就可以感触到它的文化内涵有多深、它的词义覆盖面有多大。如“正义”、“正派”、“正气”、“正轨”、“正色”、“正言”、“正告”、“正宗”、“正规”、“正直”、“正法”、“正统”、“正理”、“正确”、“正道”、“正路”、“正人君人”、“正大光明”、“正本清源”、“正眼相看”、“正颜厉色”、“正襟危坐”、“纯正”、“端正”、“刚正”、“公正”、“廉正”、“平正”、“中正”、“严正”、“直正”、“堂堂正正”、“义正词严”。在这里,“正”都是作为一种正确的、标准的、有理的、合乎规范的、有道德的、有节操的象征物出现。   “正”不仅作为一种表层物浮现在人们的眼前,而且还潜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影响到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和处事标准。下面试分析“史”“政”“是”三个例子,它们正好代表了汉民族对历史、对现实、对一般事物的处理方式与判别标准。   “史”   《说文》:“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史”是记事史官,这个字采取了会意的构成方式,“从又持中”,表示处理事情要中正公平,“中”就是“正”的意思。古人真是聪明绝伦,从对史官的最本质又是最高的素质要求出发,造了这个字。段玉裁:“君举必书,良史书法不隐。”在中国历史上也真是如此,“正”成为“史德”的核心内容所在,成为作一个优秀史官的基本要求之一。而“史官”又正是代表着整个社会、整个舆论对过去事件的一种定性型的看法。因此,可以说,是“正”这一基本的文化观念和心态深入人心,从而决定着“史”这个字的构成方式,决定着“史官”的这一工作性质。以致又通过它,而留传下来成为整个民族文化中源远流长的传统观念之一。   “政”   《说文》:“政,正也。”“政”表示政事、政治治理的意思。《说文》的解释源于孔子对季康子的答话:“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就是这样通过对执政者自身的道德要求,把一种理念、品行上的东西与实际的社会活动联系在一起。“政”代表着对现实社会的管理与态度,对现实有强大的左右力量。尽管要求“政”者都是“正”乃过于理想化了,但它毕竟代表了社会对一种理想的憧憬,而且事实上在历代的一部分“执政者”或“政事活动”中都有所体现,表现出了它对社会实践的一种作用力。   “是”   《说文》“是,直也,从日从正。”段玉裁:“十目烛隐则曰直,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是”表示对事物认可的一种肯定性的看法。它所构字的目的也十分清楚,用了“日”“正”两个字形,前者从实物的角度映证词义,后者从理念上阐释词义,从而构成了对一切事物都适用、表达着最一般的最普遍的赞同、认可、首肯的词义。   “正”之义进入到“史”“政”“是”的词源与词义之中,并不是偶然的。它作为一种观念上的为人处事的标准,在很早就受到人们的认同和追求,使得它影响到人们生活、思维、情感的多个方面。   “中”   不仅如此,由于“正”与“中”相贯相通,又使得“中”也成为汉民族所信奉的东西。如在持有什么看法时,应“持论中道”。处理事情时,要把握的是“适中”。为人上应是“中肯”“正直”。在哲理上信奉的是“中庸之道”。在写字上亦崇尚“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而与它们相对相异的事物,如“过”、“歪”、“斜”、“旁”、“左”、“乱”、“谲”,则受到汉族人普遍在心理上的排斥与贬抑。如“君子不言怪、力、神”的古训,“奇谈怪论”、“过犹不及”、“歪门斜道”、“旁门左道”、“步入歧途”、“光怪陆离”等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