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肖敏 中期汇报【荐】.doc
燕 山 大 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报告
课题名称: 黄芪提取物体外抑菌分析 学院(系): 里仁学院 年级专业: 10级生物工程 学生姓名: 肖 敏 指导教师: 李秀锦 完成日期: 2014.5.8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次课设的基本内容是选用黄芪这种植物,用醇提法提取其中的有效抑菌成分,然后在体外进行抑菌实验,采用的是法和二倍稀释法,紧接着测定黄芪提取物的最低杀菌浓度(MIC),最后运用单一变量试验探讨影响抑菌作用的因素。
本毕设主要想解决的问题是黄芪提取物的及其影响因素。
一) 已完成的研究内容
1、采用醇提法将黄芪浸泡、超声以提取其有效成分,并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提取液
2、管碟法体外抑菌实验、测量抑菌圈大小
3、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
4.、pH 对抑菌作用的影响
5、.糖、盐对抑菌作用的影响
二)尚未完成的研究内容
1、样液不同处理对抑菌作用的影响
2、数据处理及分析
3、撰写论文、审查核对、毕业答辩
现阶段研究结果与分析
1 黄芪提取物的抑菌效果
黄芪提取物对大肠赶紧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见下图1、图2及表3-1(抑菌圈直径越大,抑菌效果越明显)
由图1、图2和表3-1可知,黄芪提取物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并且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性明显强于革兰氏阳性菌。
2二倍稀释法测黄芪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由于黄芪提取物与液体培养基混合后并加入细菌培养后,与对照液相比,细菌越多则透光度越小,当完全没有细菌时透光度最大,也就是吸光值越小,其吸光值表见下表3-2
主要参考文献
黄芪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大肠杆菌:MIC(g/ml)=1/16 *0.5 = 0.03 g/ml
金黄色葡萄球菌:MIC(g/ml)=1/4 *0.5 = 0.125 g/ml
由表3-4可知,当样液的稀释度大于1/128时,吸光值接近于零,说明此时混合液中没有菌生长,而当稀释度为1/256时则吸光度不为零,说明有菌生长,所以稀释度为1/128时的苯甲酸钠浓度对大肠杆菌即为最低抑菌浓度,
即 MIC(大肠杆菌) = 0.004 g/ml
同理 MIC (金黄色葡萄球菌)= 0.004 g/ml
鉴于黄芪提取物和苯甲酸钠都有抑菌作用,根据以上的数据和得出的最低抑菌浓度可对两者进行比较,二者相关数据比较见下表:
在相同条件下苯甲酸钠的最低抑菌浓度低于黄芪提取物,由此可见,苯甲酸钠的抑菌作用优于黄芪提取物。
pH对抑菌作用的影响
探讨不同pH 条件下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见图
由 可知,pH 对抑菌效果有一定影响,中性或偏酸性条件更有利于抑菌, pH 为7 条件下抑菌能力最强,偏酸性条件下(pH=5 或6)抑菌能力略有下降,这可能是因为多酚类物质在低pH 下溶解性更强、更稳定;碱性条件下(pH=8 或9),抑菌能力明显下降,这可能是因为碱处
理会使某些抑菌成分与溶液中的碱发生反应,从而使该物质的抑菌
活性降低。
采用法探讨不同糖浓度或盐浓度对抑制大肠杆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
由图、 可知,随着糖、盐浓度的增加,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大,这可能与糖、盐本身作为食品防腐剂有关。比较两者的抑菌率发现,当蔗糖浓度为40%时,抑菌率从23.6%增大到60.1%,
而当食盐浓度为5%时,抑菌率达到了84.3%,这说明食盐对的协同效果优于蔗糖。
最主要问题是抑菌圈不明显,达不到理想结果,二倍稀释法测MIC数据处理与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多次反复做实验,
做体外抑菌实验时: 最佳菌悬液OD值: OD600 = 0.1~0.2
菌悬液体积V=200μL
样液体积V=100μL
抑菌圈不明显的可能原因:
样液不新鲜;
试验菌的浓度和培养基内试验菌的菌量;
培养基的质量与厚度
[1] 潘燕,张硕,张岫美. 黄芪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 2006, 8(9): 5-7
[2] 姚淑敏,池振明 ,段效辉. 黄芪提取物对细菌抑制作用的研究[D].食品科学 ,2006, 27(8): 90-92
[3] 周建新, 彭雪霁, 姚明兰. 黄芪提取物抗菌作用及其方式的研究[J].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09, 16(6): 14-16
[4] 毛森军,霍健聪. 黄芪提取液对大肠杆菌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