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课题:水文过程与气象因子对湖泊富营养化和.doc
第五课题:水文过程与气象因子对湖泊富营养化和
水华暴发的驱动作用”2004年工作总结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2004年12月10日)
一、课题任务书中第五课题本年度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一)、研究内容:
1.继续定点观察和分析风浪与湍流对沉积物中生源要素释放及其对限制性营养元素在水体中的分布的驱动作用,并进行室内模拟实验;
2. 观察并分析水华蓝藻越冬及春季复苏过程和夏季暴发时的细胞学、生理学及生物化学特征;
3.分析温度和无机碳平衡对营养盐转化及其水华蓝藻异常增殖的作用。
(二)、研究目标:
建立浅水湖泊沉积物因风力和风向以及湖流引起的营养物质释放的理论模型;
初步建立气象和水动力学与悬浮物输送与释放以及水华蓝藻分布的定量关系;
发表SCI论文1篇.国内学术期刊论文3篇。
继续招收、培养博士生3人,硕士研究生3人。
二、本年度开展和参加的学术活动:
参加了11月在浙江杭州举行的“中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
参加了11月在武汉举行的“第十二届国际河流与湖泊环境会议”
参加了8月在芬兰举行的“第29届国际理论与应用湖沼学大会,做分组报告
参加了4月在意大利举行的国家科技部与意大利举办的水资源双边研讨会”
在参加的会议中,分别做了大会发言和专题发言,及时总结和回报了973课题的执行和研究进展情况。
三、本年度开展的研究工作与主要进展
(一)、水情与水位及水文参数对水华形成的预警模型
(1) 在2004年9月和12月对全太湖进行了污染现状观测;
(2)完成了对参数率定的实验室装置的自行设计,该装置能控制水文因子(流速、水位)以及光照、水温等条件。利用该装置能研究水文因子与藻类生长、繁殖过程和规律。该实验装置已经由太仓实验设备厂加工完成,并在大浦实验基地通过现场调试,基本能满足实验的需求。目前准备从水动力扰动(流速)阀值、水文气象要素对底泥磷释放、藻类复苏影响机制、藻类悬浮与沉降作用机制、藻类生长环境的选择性等6个方面进行实验室研究;
(3)对荷兰AQUSENSE的湖泊通用生态模型(OOMAS模型)进行了系统摸索,熟悉了模型的结构、框架、功能等,目前该模型已基本能对太湖进行模拟 了解了湖泊生态模拟的原理、结构框架设计、功能、运行环境及参数等特性,借助OOMAS模型与太湖有关资料建立了太湖生态系统模拟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太湖有很好的适应性。-2004年太湖大浦站的水位资料和进出湖水量资料。
(二)、观察并分析水华蓝藻春季复苏过程和夏季水华形成过程,验证本课题所提出的“蓝藻水华形成的四阶段假设”
1、2004年2-6月份在太湖梅梁湾对湖泊底泥中蓝藻的复苏过程进行了室外的捕捉实验和室内的模拟实验,探索水华蓝藻在春季复苏过程的基本规律
(1) 室内实验结果:采集太湖梅梁湾底泥及上覆水,在保持底泥表面完整的前提下在实验室中建立湖泊生态系统模拟装置。经60 天光照升温培养,显微观察蓝藻复苏细胞,测定底泥和上覆水中的色素含量。结果表明,在室内模拟条件下,底泥蓝藻的复苏过程与环境温度变化密切相关。蓝藻在水体温度达到14 ℃时开始少量进入水柱中,在环境温度升至18 ℃- 20 ℃之间时大量进入水中。底泥蓝藻的最佳复苏温度(18 ℃-20 ℃)高于非蓝藻的复苏温度(14 ℃-18 ℃)。
(2) 野外原位检测结果:在3至5月野外藻细胞捕捉器内的复苏的绿藻数量持续下降;捕捉器内藻类中蓝藻比例持续上升。
藻蓝素的浓度在3至5月变化不大,进入6月后数量在湾区和湖心均快速增加,湾区和湖心藻蓝素的最高浓度均出现在6月,分别为85.51μg·L-1和34.10μg·L-1,分别是5月相应浓度的6.9和3.4倍;两处水体中蓝藻在藻类中所占的比例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说明蓝藻随时间推移在湾区和湖心的水体中相对其它藻类存在生长优势。
三种色素在藻细胞捕捉器内水柱中的变化与在湾区的底泥中的变化有着正相关的对应关系,说明了复苏藻类生物量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底泥中藻类生物量的大小,由此可以确认藻类从底泥向水中迁移的复苏过程。
本实验中使用多参数水质监测仪(6600SV, YSI)测得的数据也可说明上述结论。实验开始的三四月间,底泥温度由9°C上升至19°C左右,藻细胞捕捉器内的叶绿素a和藻蓝素的值上升,说明藻类由底泥进入水体的复苏活动增强。太湖的补偿深度 (光强为表面光强的1%的深度)是在水下的大约1m深,测得到达底泥表面的光强低至1.0×10-2μEinst·m-2·s-1,这样的低光强会有利于微囊藻复苏的发生。太湖为浅水湖泊,水流扰动较为频繁,底泥时常处于好氧状态,本实验测得底泥上覆水中DO的浓度平均在8.0 mg·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传热学(全套714页课件课件).pptx VIP
- 统编版(2024)一年级下册语文4 小公鸡和小鸭子课件.pptx VIP
- 课-铜版纸彩印市场哲学数学原理完全配图手册缠中说禅.pdf VIP
- CQCIO_001—2019软件及信息化工程造价规范(V5.0) 2019 28页.pdf VIP
- 互联网技术全国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大纲PPT.docx VIP
- (完整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经验交流.pptx VIP
- (完整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经验交流.pptx VIP
- 插画人物头像课件.pptx
- 20210820-申万宏源-申万行业分类标准2021版说明.pdf VIP
- 2025年最新全国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试题和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