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红旗渠,感天动地的伟大壮举.doc
红旗渠,感天动地的伟大壮举
——红旗渠建设纪实
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蜿蜒盘绕在太行山南麓的悬崖峭壁上,这条长约1500公里的水渠,犹如一条巨大的水龙伸延在崇山峻岭间,踏过了1250座山头,穿越了211个隧洞,飞过了152道渡槽,一直把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的漳河水引到了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
这么浩大而艰巨的水利工程,就诞生在新中国最艰难困苦的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中的数万名林县农民勒紧了裤腰带,创造出了这征服大自然的辉煌业绩。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就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她也是一笔丰厚的物质财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干旱肆虐的往事
林县山多地少,自古缺水,旱魔肆虐,山峦凄凉。由于水源奇缺,河井枯竭,鸟兽绝迹,民不聊生。
在旱魔的主宰下,贫瘠的林县“十年九旱”。翻开被岁月染黄了的老县志,满眼都是干旱、连年干旱、禾枯、绝收、悬釜待炊、十室九空、人相食等触目惊心的字眼。“咱林县,真苦寒,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地粮不收,雨少旱的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林县倍受缺水蹂躏的民谣着实令人心酸。合涧镇小寨村的“荒年碑”记载了清光绪三年旱灾的悲惨情景:……回忆凶年,不觉心惨,同受灾苦,山西河南,唯我林邑可怜……人口无食,十室之邑存二三。夫卖其妻,而昨张今李;父弃其子,而此东彼西。食人肉而疗饥,死道路而尸皆无肉,揭榆皮以充腹,入庄村而树尽无皮,由冬而春,由春而夏,人之死者大约十分有七矣……据《林县志》记载,从明初到民国九年的500年间,发生严重旱灾20多次,达到人食人、易子食的就有5次。民国初年,任村镇桑耳庄村桑林茂老汉,大年除夕去离村七里之遥的黄崖泉担水,直到傍晚才挑回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摸黑到村边去接,由于天黑坡陡,没走几步便被拌了一跤,含辛茹苦挑来的一担水洒了个净光。当天夜里,悔恨交加的儿媳竟悬梁自尽。大年初一,将儿媳草草掩埋后,悲痛欲绝的桑林茂便领着全家走上了逃荒之路。在靠天吃饭的大旱之年,逃难者纷纷涌向三晋大地,至今,山西还有许多“林县村”、“林县沟”、“林县集”之类的地名,铭记着林县人当年的苦难和无奈。从统计资料中获悉,1942年旱灾非常严重,夏秋两季都没收成,加上日本侵略军疯狂扫荡,国民党顽军抢掠,广大群众扒树叶、剥树皮、挖草根充饥,后来竟然吃起白甘土。这一年,全县外出逃荒10000多户,饿死1650多人。
缺水是林县贫困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缺水给林县人民祖祖辈辈带来了无穷的灾难。1954年5月,杨贵调任林县县委书记时,全县共有90多万亩耕地,只有1万多亩水浇地,其它耕地全是靠天种植。大旱绝收,小旱薄收,种麦面积很少,亩产仅有七八十斤,秋粮也不过百把斤,群众仍然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贫苦生活。全县550个行政村,就有70%的村人畜吃水困难,有的村要跑10里以外去取水,还有的需跑更远的路途去取水。三五万人的范围,却只有三五眼水井……干旱年头,井旁的人和水桶就排成了长队,人们从早等到晚,一天才担上一担水,真所谓“吃水如吃油”。
因为缺水,古时候的林县山区人据说一辈子只洗三次脸,生下来洗一次,结婚时洗一次,死了再洗最后一次。人们往往吝啬地把家里仅有的一点水藏在最隐蔽的地方,即使在自家门口,水罐里还要撒上羊粪蛋,为的就是不让别人喝。长期以来,林县人民养成惜水如命的传统习惯,有些农民,平时很少洗手脸、洗衣服。山区小伙子娶不上媳妇,任村镇牛岭山村因为缺水,本村闺女嫁到山下,别村闺女不上山,当时全村40岁以下的未婚“光棍汉”有30多个……1959年,大旱又一次席卷林县,全县又有5000多个山泉断流,26000余口水井干涸,万般无奈的林县人一批批外出逃荒,逃到有水的地方,逃到有希望的远方……
然而,林县西北部擦边而过的漳河,在太行山的沟谷中静静地流淌了几千年,给近在咫尺又严重干旱的林县留下了不尽的遗憾。漳河,也就是发源于山西省平顺县的战国时期被邺令西门豹治理过的那条河,成为林县解决水源问题唯一的希望。
清水流淌的曙光
林县人民再不能这样世世代代遭受干旱的折磨了!
1959年10月,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组织水利专家经过多次调查研究之后,便把漳河地图上的山西省平顺县石城公社一个叫“猴壁断”的地方圈了起来。林县县委决定,马上与上级有关单位取得联系,就在这里把漳河截开,劈开太行山,将滚滚漳河水引到林县坟头岭,再从东、南、东北三个方向修建三条水渠,用以灌溉林县境内的50多万亩田地,争取从此终结林县的干旱缺水史。
林县的动议立即引起了河南省和山西省有关领导的支持,但是,由于各级财政紧张,当时的中共安阳地委只表示了支持的态度,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烟草考试真题及答案.doc VIP
- 2025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初二)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新课标,新教材).docx
- 外研版高中《英语》(新标准)选择性必修一Unit1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附作业设计.docx VIP
-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4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VIP
-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8)网络地址转换NAT配置、网络端口地址转换NAPT配置.pdf VIP
- 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全套PPT课件.pptx
- 单证员考试试题.pdf VIP
- 地面空压机安装技术措施.docx VIP
- 工程建设法规的案例.ppt VIP
- 农产品食品检验员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