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黑龙江农垦培训-张胜利2011-01-13,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黑龙江八一农垦,黑龙江农垦,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农垦总局,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吧,黑龙江农垦大学
奶牛DHI测定与选种选配技术 未来20年我国牛奶供需预测 使DHI报告能准确地反映牛群的实际情况; 正确分析DHI报告, 从群体到个体; 针对分析结果,改变管理,提高牛群生产水平 平均泌乳天数 准确性依赖于所提供的产犊日的准确性 非季节性繁育正常值应该为150-170天 它的正常与否可以反映出牛群的繁殖问题 对体细胞数的高低有影响 高峰日产量及高峰日天数 泌乳持续力 反映泌乳高峰过后,产奶持续能力的指标 计算公式为: 头胎牛的泌乳持续性比其它胎次好 泌乳持续力 泌乳持续力 泌乳早期与能量平衡 挑战泌乳早期能量负平衡 观注体重变化 期望能调节泌乳早期的生产水平 奶损失 奶损失是基于体细胞数、泌乳天数、胎次及产奶量而计算出来的。 直接反映由于体细胞数的升高而造成的产奶损失量。 奶牛遗传改良的目标 希望你的奶牛做什么? 生产成本怎样? 其他应该评价的问题? 确定育种目标 首先结合本场实际情况,确定牛群遗传改良的目标 ? 奶牛的生产方向? ? 经济重要性? ? 其他? 了解分析牛群基本情况 ? 牛群血缘关系分析 ? 生产性能、体型外貌优缺点 ? 繁殖情况、后代表现 了解公牛站整体情况和三代系谱分析 牛群血统、饲养管理、 育种程序等 审查公牛后裔测定结果,重点选用后裔测定结果可靠性高的验证公牛(CPI指数、TPI、LPI) 无后裔测定结果的青年公牛要依据系谱指数 系谱指数(TPPI)=0.5A父+0.25A外祖父 精液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活力0.35, 畸形率18%, 微生物800个 计算青年公牛系谱指数 系谱选择的可靠性 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种公牛?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合公母牛,达到产生更理想后代的目的 ? 产奶性状: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 ? 体型性状:15个主要性状(乳房、肢蹄、体躯等) ? 功能性状:长寿性、体细胞数、产犊难易、受胎率 ? 其它有价值性状:抗病力、适应性、饲料利用率等 高产母牛的体型性状表现 1、应有利于巩固优良性状,提高品质和外貌; 2、应考虑牛只个体亲和力和群体配合力; 3、公牛遗传素质应高于母牛; 4、对青年公牛应选择后代产犊容易的公牛; 5、主要是品质选配,避免近亲; 选配方法 根据母牛基本体型和生产水平,选择与配公牛。 根据母牛乳房、肢蹄等表现最差的外貌缺陷,选具相对优点公牛。 其它性状表现,选最具相对优点的种公牛。 同质选配:具有相同优良性状的公母牛间选配,目的是巩固优秀性状 异质选配:矫正不良性状,多用于生产群 亲缘选配:控制近交系数≤4%,近交衰退 近交有害 性 状 6.25% 12.5% 25% 产奶量 -136 -272 -544 乳脂量 -4.5 -9.1 -18.1 乳脂率% +0.02 +0.04 +0.12 出生重 -0.7 -1.4 -2.7 1岁体高 -0.6 -1.12 -4.0 死亡率 112% 125% 150% 选配方法 1、个体选配:每头母牛都按本身的特点与最适宜的优秀种公牛选配; 2、群体选配:用于生产群,根据牛群特点选择2-3头主配公牛,其它为辅,但注意避免近亲繁殖; 3、分组选配:先按个体关系分组,然后选不同公牛进行选配。 乳用、乳肉兼用品种 乳用、乳肉兼用品种 谢 谢! 张 胜 利 中国农业大学动科学院 Tel.: 010Mobile:E-mail: zhangsl1206@ Milk production usually peaks between 4 and 8 weeks postpartum, yet maximum DMI usually occurs between 10 and 14 weeks postpartum The rise in feed intake may not occur if fed less than optimal amounts of dietary protein of less than optimal degradability The lag o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