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pdfVIP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运公式计算。杭州湾北邻长江口,长江年均径流量和输沙量高达925 km3和486x106吨,对杭州湾 水沙运动具有深刻影响,因此计算区域包括长江口和杭州湾。初始地形采用真实地形,但在计算前 假设区域内不存在水道系统,以测试模型能否再现该水道体系。 水动力的计算是沉积物输运和地貌演变的基础,模型较为准确地再现了研究区域的水动力特征, 通过沉积物参数的设置,模型亦能较好地反映区域内悬沙浓度分布、时空变化等特征。由于杭州湾 湾口南部的舟山群岛阻隔了东海潮波向湾内的传播,涨潮流主要经由湾口北部进入杭州湾,杭州湾 北岸以涨潮为主,落潮流由于扩散作用向东南流出,因而总体上,杭州湾水沙输运都具有北进南出 的特征。此外,模型再现了杭州湾的高悬沙浓度环境及其“三高两低”的平面分布特征,因而模型能 够较好地反映杭州湾的水沙运动特征。 在上述短周期水沙输运计算的基础上,使用地貌加速因子等技术将模型扩展到长时间尺度的地 貌演变计算。在地貌演变的早期,由于金山、乍浦山咀前沿强大的涡流,逐渐形成两次一级的潮汐 水道,同时,在庵东浅滩前沿逐渐发育了南槽的雏形,并逐渐加深扩大.在第18年左右,金山深槽 开始向西南延伸扩展,并逐渐与乍浦深槽连通,形成北岸深槽,同时南槽规模进一步扩大。在第30 年时,杭州湾水道系统趋于稳定。模拟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再现杭州湾北岸深槽和南岸深槽,其空 间尺度及地理位置均与实际情况大致吻合。 潮汐不对称性是余流输运的控制因素并最终引起地貌演变。杭州湾属于喇叭形河口,宽度向湾 顶逐渐减小,流速急剧增加.在杭州湾北部,不同观测点上的流速显示流速向上游增加。杭州湾东 北涨潮优势的空间梯度小,而在北岸深槽区域涨潮优势向西增加.在西部浅滩,尽管仍然是涨潮优 势,但流速和最大涨落潮流速比值都比深槽区小。因此,从杭州湾东北部输运到水道系统的沉积物 比水道系统输出的沉积物要少,这导致了北岸深槽的形成。类似地,南岸水道的形成原理与北岸深 槽成因类似。 杭州湾潮汐水道系统的地貌演变可以归因于一种水动力、沉积物输运和地形演变之间的正反馈 机制;这与前人的研究是一致的。在发育良好的河口,各断面流量与断面面积的比率接近于常数。 在杭州湾水道系统被夷平后,各断面流量与面积比值在13000.23000之间。在水道形成以后,比之 变化范围缩小,从13300.21000,说明杭州湾地貌系统在正反馈机制下有自动向均衡态演变的趋势。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 殷勇张宁 (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海岸海洋科学系,南京210093)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位于废黄河口至长江口北侧的苏北近岸,它是黄河、长江两条大河在西太平 洋边缘海的巨型堆积体,内部隐含着第四纪海平面变化、陆海相互作用和环境演化的丰富信息。西 洋是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北部最大的潮流通道,呈喇叭口形,向北开口。目前对西洋潮流通道的研究 主要是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其水动力条件、冲淤变化和稳定性,但对西洋潮流通道的成因及长周期环 境地貌演化尚未有人进行研究。2007年,江苏908项目一辐射沙脊群专项首次在西洋获得25.19m长 168 的岩芯,为研究潮流通道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变和成因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本文目的是通过西 洋钻孔的沉积相分析,并与浅地震剖面比对,建立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序列,揭示西洋潮流通道长 尺度演变过程和形成机制。 通过沉积相分析,在钻孔中识别出七种沉积相类型,即:潮道底部滞留沉积、潮间.潮下相、贝 壳沙堤相、泻湖相、泛滥平原相、滨海湖沼相及河口沙坝相。 西洋潮流通道长周期演化表明:研究区在晚更新世末次冰期间冰阶向末次盛冰期转变阶段,海 平面下降,在此背景下发育三角洲沉积(U1单元)。至末次冰期极盛期,海平面下降至最低点,研 究区出现广泛的暴露,发育滨海湖沼(u2下部),继而滨海泛滥平原(u2上部),出现泥裂和钙结 核等暴露标志,顶部造成地层的严重缺失和沉积间断。进入全新世早期,随着海平面的上升,研究 区开始出现海侵,发育滨岸相沉积,包括泻湖与贝壳沙堤(u3单元)。随着全新世海侵作用的加剧, 潮流作用增强,潮流强烈侵蚀和改造下伏地层,逐渐形成潮流沙脊的雏形。大约在中全新世海平面 趋于稳定期间,发育潮流沙脊沉积体系(u4单元),当

文档评论(0)

zaqxsw123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