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读书笔记——.doc

读书笔记—— 关于结构助词“底”的来源的几种主要意见及本文对此的看法 “的”字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分布极其复杂,因而对他的研究就显得很重要。而对“的”历史演变进行详尽的考察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的各种用法的来源和演变情况,从而更好地认识“的”的语法意义与句法功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术界对结构助词“的”的历史演变的研究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底”的来源,二是“底(的)”的用法,三是由“底(的)”组成的固定格式和特殊用法;四是结构助词“个”。本文认为了解了一是二、三研究的基础,而“个”在近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之“底”来说很少,所以本文着重整理搜集各位学术专家对“底”的来源的研究成果,并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来源于“之” 这个观点的支持者著名的有王力先生,他肯定了“底”是从“之”演变而来的,认为从语音上可以解释两者的继承关系。对于“底”来源于“者”的观点,王力先生在中华书局1980年合订本《汉史讲稿》(第319页)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种观点存在三种困难:第一,“者”字在上古音属鱼部,在中古属麻韵上声,它怎样演变为“底[ti]”音,很难得到一个满意的解释;第二,“底”字显然是形容词的词尾和定语的语尾,“冷的水”和“冷的”里面的“的”字显然是同一性质的,说成两个来源,很难有说服的力量;第三,人称代词后面的“底(的)”,如“你底(你的)”,“谁底(谁的)”,并不能译成古文的“汝者”“谁者”等。 梅祖麟在《梅祖麟语言学论文集》,《词尾“底”“的”的来源》中认为从语音演变的角度说明“之”字的白读音因失落介音而变成“底”,而“者”字不能变成“底”,然后从语法角度说明来源于“之”的“底”字用法的两种途径: (1)由于汉代[名+数+量][数+量+名]这个语序变化,先秦的[S+VO者]就变成[VO者+S]。此后又产生了[V者O]、[N者N]这两种结构,在这三种结构中,“之”“者”可以互易。“之”变成“底”以后,“底”“者”继续在语中的位置互易。受了“者”字语末用法的沾染,“底”字也逐渐能用在语末。 (2)从南北朝末年开始,出现了一种新兴的结构[动词组+之者]。本文假设[之者底者底底底],结果使[动词组+之者]变成[动词组+底]。 二 、来源于“者” 持这个观点的有吕叔湘先生,他在《汉语语法论文集》,《论底、地之变及底字的由来》一文中认为:“‘底’是否之、者的音变,牵涉到古代的语音,难以论证。拿之和者来比较,之和底的韵母接近,者和底的声调相同,两者的可能性大小差不多。”因此吕先生主要从用法方面来考察,他将现代汉语“的”的用法分为六类: a名+的+名 b形+的+名 c动+的+名 a’名+的 b’形+的 c’动+的 在古代汉语中“之”只用于abc三类,“者”只用于b’c’,吕叔湘先生发现“者”字早已有兼并“之”的趋势,并举了先秦至唐宋的一些“者”用于abc三类的例子: 是乃所谓冰解冻释者能乎?(《庄子.庚桑楚》) 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史记.陈丞相世家》) 射手叛者斩,亡身及家长者家口没奚官。(《南齐书.张融传》) 问去者处士第几?住何处?(《虬髯客传》) 你前时要者玉,自家甚是用心,只为难得似你尺寸底。(《云麓漫钞.卷十五》) 而④的用法在唐宋通俗文献中也出现了: 麦地占他家,竹园皆我者。(寒山诗) 据此吕叔湘认为“‘者’字很早就有兼并之字的趋势,到了某一时期,笔下虽有之和者两个字,口语里已经只有者一个词,它的应用范围不但包括本来的者和之,而且扩展到④项即名词代词领格之不继以名词者。这个词后来写作底。” 吴福祥在1996年岳麓书社出版的《敦煌变文语法研究》一文中提出断定乙源于甲应该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甲、乙在用法上相同或相近;二是语音相近,或者至少具有音变的可解释性。从这两个条件出发,他赞成“者”是“底”的来源。从第一个条件来看,“者”字的功能从秦汉时逐渐进入“之”字的范围,出现了bc两种形式,到了唐代又产生了a’用法。这样,唐五代时期的“者”“底”的分布特征和句法功能完全一致。对于二者在音变上的可能性,吴福祥给出了解释:“‘者’一般读作‘止野切’,但《集韵》老韵:“者,语辞。音董五切。”《类篇》卷四“白”部:“者,止野切,《说文》:别事词也。又,董五切,语辞。”这样看来,“者”在唐代前后大约已经有两读,上面所说的‘语辞’很可能就是“者”作为结构助词的用法。在语音方面,董五切的“者”为端母上声老韵字,中古音可拟作[tu];“底”为端母上声荠韵字,中古音可拟作[tiei],但根据李荣《切韵音系》,中古一二四等字全没有前颚介音,所以“底”字可改写为[tei],这样两者声、调相同,只有韵母稍微有异。但是,吴先生发现,唐五代时用作结构助词的“者”“底”可能已读轻声。这样两者的韵母差异就不再那么明显了,所以支持

文档评论(0)

shengy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