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名称:建筑评论.doc
课程名称:建筑评论
课程编码:7057801
课程学分:2学分
课程学时:32学时
适用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
《建筑评论》
Architecture Review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1、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于专业方向选修课,适合建筑学专业3-5年级学生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建筑与城市现象进行认知和理解的能力;通过授课使建筑学专业学生掌握理解和评论建筑的基本方法;并丰富相关知识,开阔眼界,从而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实际工作。
2、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从多角度理解建筑与城市现象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具体专题和建筑实例的讲述,使学生对当代建筑与城市发展的概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适当介绍建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理论界的最新成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1、教学基本内容
本课程在每学年秋季学期开设,每周授课时间4学时,授课时间8周,总计32学时,2学分。
课程内容分为8讲,每讲4学时。其中1-2讲为课程总论,介绍课程的总体概况和研究思路;之后为专题选讲,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对当代建筑和城市理论与实践影响较大的风格流派或建筑与城市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内容包括其产生的根源、理论主张、代表人物与作品,鉴于课程的特点,各学期的选讲专题有可能不同。此外,结合教学的具体效果,整个学期穿插1-2次讨论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讲 建筑评论的意义、基本原则与方法 4学时
本讲旨在向学生概要介绍对建筑与城市现象进行认知的的意义、一般性原则与基本方法,为其后专题的讲述与课堂讨论建立共同的平台
1、 课程的意义
2、 建筑评论的一般性原则
3.、建筑评论的基本方法
第二讲 当代的建筑与城市图景 4学时
本讲在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上对当代建筑与城市的发展作全景式的介绍,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客观地理解当代的建筑现象和理论思潮。
讲述内容包括对新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地区主义、城市主义、解构主义、建构、生态主义、技术与新科学美学、结构与细部美学等当代主要建筑现象的产生根源、主要理论、代表建筑师与建筑实例的概要介绍。
第三讲——第八讲 专题选讲1-6 4X6=24学时
部分可能的备选专题,结合选课学生年级结构、知识基础和教学效果反馈动态选择:
专题一:新历史主义
专题二:技术表达与新科学美学
专题三:面向城市的建筑
专题四:地区性与地区主义
专题五:生态建筑
专题六:细部之美
专题七:建造的逻辑
专题八:解构
专题九:理性主义传统
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本课后,能够较为独立地、严谨地从多角度认知建筑与城市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初步的建筑观。同时要求学生具有从建筑师的视角对现实的建筑与城市现象进行观察与解读的自觉。
三、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以课堂讲授为主,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结合相关理论问题进行阅读分析,课堂讨论。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参考书:
1、Kenneth Frampton. 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 New York: Thames and Hudson Inc. Third edition: Revised and Enlarged, 1992
2、William J. Mitchell. E-topia: “Urban life, Jim-but not as we know it”.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First edition, 1999
3、William J. Mitchell. City of bits: “space, place, and the infobahn.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First edition, 1996
4、(挪威)诺伯格·舒尔兹. 存在·空间·建筑,尹培桐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5、(挪威)诺伯格·舒尔兹.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台湾)施植明译.田园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
6、(美)I·L·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7、(美)拉普普. 住屋形式与文化,张玫玫译. 台北:境与象出版社,第三版,1987
8、(美)凯文·林奇. 城市形态,林庆怡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第一版,2001
9、(美)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方益萍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第一版,2001
10、(美)彼得·盖兹编著. 社区建筑:新都市主义,张振虹译.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版,200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