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学乃今日振兴中国刻不容缓之急务--晚清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对女子教育呼吁.pdfVIP

女学乃今日振兴中国刻不容缓之急务--晚清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对女子教育呼吁.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声两牟田地敖育史研钇论坛 欢京矸范大学·刃饼一IO 女学乃今日振兴中国刻不容缓之急务——晚清来华西方新教传教 士对女子教育的呼吁 北京师范大学 孙邦华 摘要:中国女子教育史的研究已逐渐受到教育史学界的重视,但是,对晚清来华西教士引入西 方女子教育制度与理论及其影响的关注较少,本文以《万国公报》和《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为主 要文本论述晚清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对中国女子教育的呼吁及其意义。林乐知、花之安等西教士主 要从天赋人权、相夫教子、国家强盛等三个方面论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把知识型的贤妻良母 与各类专门人才作为女子接受学校的重要目标;把发展女子教育与真正解放妇女有机结合起来,以 妇女解放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把女子教育看成是妇女发展与解放的必由之路:并以西方近代妇 女观对中国传统落后的妇女观进行了深刻批判,在基础上指出兴办女学是振兴中国刻不容缓的急务。 1907年,清廷终于向女子接受学校教育开了一扇小门,不过,西教士呼吁中国兴女学的最终目的既 不是兴学育才本身,也不是中国的富强,而是为了广兴基督教于中国。 关键词:新教传教士;林乐知;花之安;《万国公报》;女子教育 导言 中国女子自古被拒之于学校教育的大门之外,无法享受与男子同等的教育权。女子教育仅限于 家庭,教育内容以灌输“三从四德”的思想和传授。女事”(或女工)活动为主,以造就愚昧无知的 贤妻良母为教育目的。西方新教传教士于晚清时期梯航东来,把西方近代男女平等和女子思想传入 仍然固守传统礼教的中国。首先,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是由晚清来华的传教±开其端的。1835年 9月30日,德国新教传教士郭实腊夫人(Mrs.Gutzlaff)在前一年成立于英国、以在东方提倡女学为 Ladies’Associationfor ofFemaleEducationinIndiaandthe 目的的东方妇女教育促进会(The Promoting East)的支持下,在澳门创立女塾,首次入学的女生为12名,另有2名男生。I这是新教传教士在中 国本土所创办的第一所女子教会学校。1844年,英国东方妇女教育促进会的亚尔德西小姐(Miss Aldersey)在当时新辟的五个通商口岸城市之一的宁波设立教会女塾,这是中国内地诞生的第一所女 子教会学校。2随后,教会女子学校在中国沿海、沿扛的通商口岸陆续创办起来。至1860年,通商 五口已有11所教会女校;3至1876年,据传教士自己统计,教会女子学校已发展到:日校82所, 学生1307人,教会女子寄宿学校39所,学生794入。4在此之后,在华传教士或进一步在中国各地 创办女子学校,或者在原有和新办的教会学校里,男女同校就读,受教的女生数逐步增长。5其次, 注重介绍西方近代女子教育制度与理论。中国近代女子教会学校最初一般来说多是由在华女传教士 或传教士的妻子创办或主持,而男性传教士则主要致力于介绍西方女子教育制度和理论。德国礼贤 会传教士花之安(Ernst Faber)的《西国学校》(又叫《德国学校论略》,或《泰西学校论略》)和美国 北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w‘A,P Martin)的《西学考路》等书籍都有专章介绍西方各国女学。尤其是 美国监理会新教传教士林礅ll(YoungKingAllen)在上海主办的综合性中文刊物《万国公报》发表了 许多阐述女子教育的文章,并且汇编了综论东西方各国古今女俗的鸿篇巨著《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 (WomeniIlAll Lands),以西方近代女子教育思想和制度为参照系,对中国落后的传统女子教育思 想和制度进行了批判,不厌其烦地鼓吹女学为今日振兴中国刻不容缓之急务。 闳。容闳本为马礼逊纪念学校招收的学生,但在该校于1839年正式开办前,所招男童在郭实腊夫人的女塾中所附设 男塾就读,马礼逊教育会给予经费资助。容闳:《西学东渐记》,岳麓书社,1985年,第41-43页, 2中国基督教教育调查会在192【一1922年对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所作调查后,所编《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卷三,商 务印书馆,1922年,第232页)中有关中国近代女子教会学校的起源之说有误,该调查报告把亚尔德西女士于1844 年设在宁波的教会女校称为“中国最早之女学校”。而忽视了郭实腊夫人在澳门所设的女校。目前学术界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