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到下一代互联网.docVIP

从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到下一代互联网.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到下一代互联网 2009-10-21 15:42:48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科技日报 作者:王婷婷 1987年9月20日20点55分,第一封电子邮件终于穿越了半个地球到达德国。这幅截屏图在王恩海看来,是一件意义非凡的收藏品,因为它记录着中国最初迈向互联网的蹒跚脚步。 1987年9月14日晚上,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里,十几个人围在一台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旁,他们中间有王运丰以及来自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专家维纳·措恩。 2004年12月25日,CNGI-CERNET2主干网正式开通,这是全球最大的纯IPv6网络。当时有评论认为,这是中国互联网建设者开始从跟随互联网技术研发、应用10年以来,第一次赶上发达国家。 在中国互联网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而是从羊肠小道走进来的。” 20年时间,中国的互联网从最初的一个点、一条线成为一张网,直至一份对未来的期待。在现实与虚拟的交错中,一个互联网大国正在快速崛起…… 20年前,人们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样子;20年后,人们无法想象没有互联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截至2009年4月,中国网民已达3.16亿,中文网站数量287.8万,网页总数超过160亿个,国际出口带宽640286.67 Mbps…… 从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出,到下一代互联网抢占网络技术发展制高点,20年间,一个快速成长的互联网大国正在崛起,中国在国际互联网的地位与日俱增。 但随着网络的发展,IP地址资源枯竭和不断升级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互联网难以承受之痛,在互联网面临凤凰涅槃的时候,我们欣喜的看到,中国的下一代互联网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一个点:第一封E-mail中转发出 黑色界面、绿色字符。 主题:The First Electronic Mail From China to Germany(从中国到德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 发件人:Mail Administration for China 收件人:Zorn@germany 当这封邮件的截屏图像显示在王恩海的电脑上时,距离它的发送时间已经过去了22年。 王恩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互联网发展研究部高级研究顾问,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的编撰者,他曾用一年的时间,多方走访、收集资料、直面当事人,探寻我国互联网发展之初那些尘封的历史。 1987年9月14日晚上,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里,十几个人围在一台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旁,他们的任务是发送一封电子邮件,内容以英德两种文字书写,中文译为“跨越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 这个小组的负责人是王运丰,还有一位来自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专家维纳·措恩。当时,中德科技合作进行的很好,但相互间的联系却并不顺畅——从德国寄信到中国至少要8天时间,而电话、电报极其昂贵。为了方便沟通与交流,他们希望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 “当时我们还没有能力制造大型计算机,发送邮件用的7760是措恩教授从德国拉到的‘赞助’,而且由于我们使用这台计算机的技术水平有限,当时调试这台设备还要到西门子公司去,而且要在晚上西门子的工作人员下班以后。”王恩海说,“那时,中国还没有成为国际计算机数据通信网CSNET的成员,只能先通过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学,‘中转’之后再和国际互联网连接。” 经过一番调试,技术小组在北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搭建了邮件服务器节点。但第一次发送,却因CSNET邮件服务器上的一个数据交换协议存在漏洞而失败。 6天后,项目组修补了这个漏洞,第二次试发邮件。1987年9月20日20点55分,这封邮件终于穿越了半个地球到达德国。中国互联网在国际上的第一个声音就此发出。据粗略估算,发送这封邮件的费用将近50元人民币。 一条线:“羊肠小道”接入Internet 80年代末,全世界已经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与国际互联网进行了连接。美国借口政治原因,不对中国开放互联网,但国内科学家们的努力并没有停止。许多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都预示着我们与互联网越来越近了。 1989年10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NCFC)立项,由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共同承担,目的建立一个连接三个单位之间的地区网络。 从这一天开始,中国与互联网的真正连接进入了倒计时。1993年12月,NCFC主干网工程完工。“很庆幸,我们坚持了TCP/IP的技术路线,没有走弯路。”回想起当初,代表清华大学参与该项目总体组的吴建平教授充满自豪。 网建好了,却发现用处不大——“清华、北大和科学院又离得近,有时候发个Email还不如骑着自行车亲自跑一趟省事。”有人如此调侃当时的NCFC的运行状况。 “网都建了,总不能闲着不用吧

文档评论(0)

638922b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